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清文鉴

清文鉴

书名。清官修满文分类大型辞书。计有《清文鉴》、《满蒙文鉴》、《增订清文鉴》,三体、四体、五体清文鉴等多种。《清文鉴》为傅达理、马齐、马尔汉等奉敕编,康熙帝审定。康熙十二年(1673)始修,四十七年(1708)书竣。分280类,收词12000余条,附有按字母排列的总纲索引。有清代刻本,后收入《四库荟要》。《满蒙文鉴》为拉锡等编,康熙四十九年(1710)开始编,五十六年(1717)书竣。所收词与《清文鉴》相同,用满蒙两种文字注释。《增订清文鉴》为《御制增订清文鉴》的简称,又名《两体清文鉴》,大学士傅恒(1720—1726)奉敕编,乾隆帝审定。乾隆三十六年(1771)完成,越二年(1773)刻印。该书以康熙《清文鉴》为基础大加增删,增收新词4700余条,凡18000余条。分正编和补编两部分,正编41卷,补编5卷。改文言为日常用语。曾收入《四库全书》小学类。《三体清文鉴》为永瑢等奉敕编,乾隆四十四年(1779)完竣,五十七年(1792)刻印,该书是由《清文鉴》和《满蒙清文鉴》发展而来,因此又称《满珠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与《御制增订清文鉴》有很大差别,取消了满文注解,以3种文字循环标记。 《四体清文鉴》编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至六十年(1795)之间,刻本完成于19世纪初。有道光三十年(1850)刻本。该书由《御制增订清文鉴》发展而来。是满、藏、蒙、汉4种文字对照的词汇本,没有注音和注释。《五体清文鉴》,即满、藏、蒙、维、汉5种文字对照的词汇本,词汇与《四体清文鉴》相同,仅增加一栏维吾尔文和三栏注音。约成于乾隆末年。只有抄本传世。原本6函,36册,共2563页,1957年民族出版社据抄本影印。具有历史和实用价值,是学习、翻译和研究满文等文字的重要文献。

猜你喜欢

  • 蒙古图志

    书名。清人袭自珍撰。自珍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又名巩祚、易简、自暹、号定庵。道光进士。好公羊学,提倡经世致用、社会改革。与魏源同为近代主张经学、史学为政治服务的改革派。任清廷内阁中书时,预感沙俄扩张势

  • 四如

    唐吐蕃政权所辖四个军政单位之总称。7世纪赞普松赞干布时创建,是为吐蕃王朝形成的重要标记之一。“如”藏语音译,意为“翼”或近似于后世蒙古“盟旗制度”的“旗”。具有军事及行政两种职能。初分吐蕃为四如,即伍

  • 弘昼

    ?—1770?清朝宗室。满族,爱新觉罗氏。世宗※胤禛第五子。雍正十一年(1733),封和亲王。十三年,设办理苗疆事务处,与弘历同领其事。乾隆间,预议政。著有《稽古斋全集》八卷。

  • 图海

    ?—1681清朝将领。满洲正黄旗人。马佳(即富察)氏。字麟洲。世居绥芬。顺治二年(1645)至九年(1652),任职于内三院。十二年(1655),擢刑部尚书。坐事削职。康熙帝即位后,授正黄旗满洲都统。

  • 绥远城驻防志

    书名。内蒙古地方志之一。作者不详。民国六年(1917)成书,手抄本。书中记载城垣、衙署、营制、将军、协领、副都统、名讳、八旗满洲、蒙古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领催前锋、马甲、步甲、马匹、马厂地、操演

  • 哈孜伯克

    ①叶尔羌汗国官名。阿拉伯语qazi音译,意为根据伊斯兰教法进行审判的法官,由伊斯兰教人士专任。 ②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地方官名。又译哈滋伯克、哈子伯克。维吾尔语。职司办理一切刑名事务。乾隆二十四年(175

  • 乌孜别克语

    我国乌孜别克族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使用人口约1.5万人(1990)。在前苏联境内有1641.4万(1989)人使用这种语言,汉文习惯上把这种语言的名称写作乌兹

  • 段匹䃅

    ?—322?晋代鲜卑段部首领。又作段疋䃅。出于东部鲜卑,世居辽西。※段务勿尘子。随父附晋,怀帝(306—313年在位)即位初,封左贤王,率众助晋征讨。永嘉六年(312),与兄段疾陆眷随督

  • 草匹力

    朝鲜族古簧管乐器,亦称管子,详见“觱篥”(2547页)。

  • 车师六国

    汉西域车师诸国的统称。指东汉时的车师前部、车师后部、东且弥、卑陆、蒲类、移支六国。主要分布于今新疆东部地区。宣帝神爵三年(前59)始属西域都护。阳嘉四年(135),北匈奴呼衍王率兵侵车师后部,顺帝以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