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崇寺
内蒙古伊克昭盟达尔哈特部的召庙。俗称再生召。清乾隆元年(1736)建,位于札萨克旗东偏南25里。供奉成吉思汗遗像。规定庙内喇嘛必须由达尔哈特部人充任,是为该寺不同于一般寺庙之处。庙中地位最高者为沙布隆喇嘛。此寺为达尔哈特部人所建8庙(余7庙为什里庙、石灰庙、沙啦塔拉庙、奇尔贝庙、可处庙、乌兰木伦庙、诺斡博拉庙)之首庙,规模亦最大,常派格斯贵喇嘛前往各庙讲经,定期和各庙一同举行念经、跳鬼等宗教活动。
内蒙古伊克昭盟达尔哈特部的召庙。俗称再生召。清乾隆元年(1736)建,位于札萨克旗东偏南25里。供奉成吉思汗遗像。规定庙内喇嘛必须由达尔哈特部人充任,是为该寺不同于一般寺庙之处。庙中地位最高者为沙布隆喇嘛。此寺为达尔哈特部人所建8庙(余7庙为什里庙、石灰庙、沙啦塔拉庙、奇尔贝庙、可处庙、乌兰木伦庙、诺斡博拉庙)之首庙,规模亦最大,常派格斯贵喇嘛前往各庙讲经,定期和各庙一同举行念经、跳鬼等宗教活动。
见“察哈尔万户”(2477页)。
渤海国宗王,高王※大祚荣子,武王※大武艺弟。唐开元十八年(730)正月,奉武王命赴唐贺正旦,献方物,留唐未归。后因“犯国章”,被流逐岭南(指五岭以南地区,约当今广东、广西大部及越南北部一带)。二十一年
见“西域闻见录”(711页)。
傈僳语音译,意为“山神”或“山鬼”。旧时傈僳族原始宗教观念之一。系与傈僳族的基本经济活动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神。被认为是自然和村社经济活动的主宰者,山、石、土地、树木、水等均属其所有,故在每年开始从事农
佤语音译,意为“投靠”。旧时云南西盟佤族地区对一些因生活困难而投靠他人的人的称呼。帮助主人生产劳动,主人供其食、衣、住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但不给任何工资。对主人称呼视年龄大小,多称阿叔、阿哥,若年龄相仿
见“通司岗衙门”(1969页)。
有关侬智高起义史事的笔记。一篇。北宋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钱塘人)撰。据采访笔记写成。记录壮族首领侬智高之父侬存福(一作侬全福)于天圣七年(1029)以广源州归附宋朝,朝廷补存福为邕州
古地域名。亦作竹隅、竺隅。属古门隅的一部份。位于今不丹境内扎西岗一带。13世纪,藏传佛教主巴噶举派于此传教兴寺,遂成为该教派的势力范围,故名。西藏墨脱县自称主巴的门巴族先民曾在此定居。
刊物名。1915年云南回教俱进会振学社创办。教友契吉康主编。社址在云南昆明。以阐释伊斯兰教义,宣传伊斯兰文化,清除回汉隔阂,促进民族团结,改良伊斯兰教育,提高穆斯林文化为宗旨。共出版5期,后停办。此刊
傣语音译。旧时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最高封建政权中的簿记官,兼理司署内的招待及会计事宜。地位次于“四大怀朗”(官名),为“八大卡贞”(官名)之一,在代表等级地位的※“田官等级”中,属“二十田级”,领有俸禄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