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群头站
元代驿站名。大都(今北京)至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驿道上的驿站之一。蒙古语称“失八儿秃”,意为“有泥淖”。在今河北沽源县南10余里处。南接偏岭站,北按察罕脑儿站。其地有驿、邮亭、巡检司,住户3千余。黑谷辇路与驿路在此会合。有马216匹、牛320头、车80辆,俱由站户自备。乘骑驿马和使用车辆,领持示官府所发铺马圣旨、圆牌,以为证明。
元代驿站名。大都(今北京)至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驿道上的驿站之一。蒙古语称“失八儿秃”,意为“有泥淖”。在今河北沽源县南10余里处。南接偏岭站,北按察罕脑儿站。其地有驿、邮亭、巡检司,住户3千余。黑谷辇路与驿路在此会合。有马216匹、牛320头、车80辆,俱由站户自备。乘骑驿马和使用车辆,领持示官府所发铺马圣旨、圆牌,以为证明。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瓦里(由※籍没奴隶组成)名。终辽之世,共置12宫1府,12宫皆设有瓦里。浑只为应天皇太后※长宁宫下之一瓦里。
见“骊姬”(1970页)。
官名。清代直隶绿营的五镇总兵官之一。驻今河北省遵化境。雍正元年(1723),裁旧设马兰协副将,改设马兰镇总兵官。直辖镇标:左营,设游击以下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外委等官;右营,设守备以下千把总等官。
蒙元时期蒙古官名。又译“额兀迭臣”。《元朝秘史》释为“把门的”、“管门的”,意为“守门者”,汉译“户郎”。《元史·舆服志》:“户郎,国语曰玉典赤。”早在蒙古建国前,铁木真(成吉思汗)于宋嘉泰四年(12
清代新疆喀喇沙尔军政长官。乾隆二十四年(1759)置。驻喀喇沙尔城(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衙署有章京3员、笔帖式3员、委笔帖式11员、贴写通事10员,管理印房、粮饷、回务、台卡诸事。别有绿营守备1员
见“于阗”(58页)。
内蒙古佛教寺庙。位于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洮儿河东岸。清乾隆(1736—1795)初年,札萨克图旗台吉徐特纳克出资建造。原名“莲花图庙”。乾隆十三年(1748),赐名“梵通寺”。经乾隆、嘉庆(1796—
见“阿旺簇勒提木”(1245页)。
见“如瓦”(936页)。
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领主。汉籍又作铁拜台吉、黑台吉,蒙文史籍称土伯特台吉。孛儿只斤氏。※俺答汗第三子,莫伦哈屯生。青年时夭亡,其母欲以100童子、100驼崽为之殉葬,引起各阶层民众激烈反抗而中止。卒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