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畬族

畬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山哈”、或“山客”等。史书上称“畬民”、“畲客”或“峯民”、“峯客”。畲,音she(奢),意指刀耕火种或巢居的民族。分布于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5省80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人口630378 (1990年),以福建省占多数,占总人口的60%以上。据史书记载,隋、唐时期其先民已活动于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称为“蛮僚”。南宋时汉文史书上开始出现“畬民”的记载。至元、明、清时期逐渐向闽东、浙南迁徙,和当地汉族杂居一起,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特点。民族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一为外来说,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五溪蛮),迁入该地区,所谓“畲瑶同源说”;一为土著说,即源于古越人,或为当地蛮族或闽族的后裔。隋唐王朝时期,已在畬族聚居的潮州、漳州和汀州先后设置封建郡治,对畬族地区实行封建统治,标志畲族封建制的开始。到明、清时期,畲族经济状况已和当地汉族地区基本一致。经济生活以农业生产为主,也从事狩猎活动。社会组织多以同族或同姓结成村落,主要有蓝、雷、钟大3姓。有同姓同宗的祠堂和同辈兄弟区分的“房”组织,由族长主持祠堂与族内事务。信奉盘瓠,重祭祖,多节日与禁忌,喜唱山歌。妇女头饰与服饰颇有特点,头饰因地而异,有“盘龙”、“凤凰”等式,衣服以深蓝为主,饰以图案花边。有本族语言,各地畲语基本相通。绝大多数畲族操汉族客家方言。使用汉文字,用以记载族谱、祖图及传统史诗等。畲族人民具有革命斗争精神,从唐代起,经宋、元、明、清历朝,汉文史书有关畲族历史活动的记载,主要就是畲族人民反抗历代封建王朝统治斗争的历史。近代,尤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时期,福建等许多畲族地区成立过苏维埃政权,建立过革命根据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过贡献。解放后,1984年,在畲族聚居的浙江省景宁县建立了第一个畲族自治县。在各省畲族比较集中的地区共建立了57个民族乡。

猜你喜欢

  • 石古乃

    ①即“完颜习古迺”(1164页)。②即“完颜仲”(1143页)。

  • 托音

    蒙古喇嘛的称号之一。亦译脱因、脱印。《华夷译语》、《登坛必究》、《卢龙塞略》等释作“和尚”。后指贵族出身的喇嘛,如蒙古著名的※内齐托音一世、※内齐托音二世均为贵族出身。

  •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四世

    1775—1813清代喀尔喀蒙古哲布尊丹巴系第四代活佛。法名罗卜藏图巴坦旺舒克(或译罗布桑图巴丹旺楚克)。加佛教传说的十五位先世,亦称第十九世。藏族。第八世达赖喇嘛伯父索诺木达什子。乾隆三十八年(17

  • 巴基

    朝鲜语音译,意为“裤子”。朝鲜族男子传统服饰。流行于延边等地区。多为灰色,老人则喜穿白色。裤档肥大,裤腿宽,裤脚是紧口。这种裤子,宜于盘腿席坐。用布条(多用黑布)系结裤管,被认为是端庄礼仪的表现。据载

  • 牙迷哈毛

    拉祜语音译,意为“老姑娘”。详见“敲哈毛”(2462页)。

  • 南衙王

    北宋※长其国首领侬存福长子侬智聪封号。详见“侬峒起义”(1462页)。

  • 劝农司

    见“大司农司”(92页)。

  • 绰尔图

    ?—1758清朝武官。索伦人。姓萨玛尔吉氏。隶黑龙江镶黄旗。初从征金川,擢二等侍卫。乾隆二十一年(1756)冬,驱逐叛清的卫拉特蒙古辉特部首领阿睦尔撒纳于哈萨克境,因力战侦敌功,赐号固济尔巴图鲁。二十

  • 答海绀卜

    见“塔海绀卜”(2161页)。

  • 朝鲜文

    我国朝鲜族使用的文字。朝鲜文创制以前,朝鲜族曾长期使用汉文,后来又借用汉字的音和义来拼写自己的语言,称为“吏读”。公元15世纪朝鲜开始创制适合自己的语言特点的文字。1444年由世宗李祹主持,在许多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