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藏币

藏币

旧时西藏地方政府铸造、印制及发行的货币。藏语称“额桑”,意为“银两”,又作“藏银”,有金属币和纸币两种。旧时,西藏主要经济是以物易物,大部分货币集中少数三大领主及商人手中。西藏最初曾用尼泊尔银币,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平定廓尔喀后,清政府令西藏照内地之例,在拉萨安设炉座,鼓铸官钱,并任命“驻藏大臣督同员役监制经理”。后又降旨“一律使用官钱”。五十七年始铸藏币。五十八年,“二十九条”对藏币铸造、使用又作了法律规定。藏币通称“章噶”,币面铸有“乾隆宝藏”、“乾隆通宝”汉藏两种文字和雪山、狮子、法轮等图案。乾隆之后,在清中央指令下,又先后铸出嘉庆、道光及光绪等“宝藏”。成为西藏正规货币。称为“官线”。规定每枚重1钱5分,6枚折银1两。光绪末年又仿印度卢比铸造了藏洋,亦称川铸卢比、川卡,民间俗称“赵尔丰钱”。正面铸光绪帝侧面半身像,背面花纹间套铸“四川省造”4字。面额1元、5角、2角、5分。主要流行于西康。后由于清廷腐败无能,无力以大量资金资助西藏地方,加之帝国主义经济入侵,外币、洋货充斥市场,破坏了地方经济。为了抵制帝国主义的经济渗透和为西藏统治者继续搜刮民财,遂开始了西藏地方造币。1909年在拉萨、札什机铸“宣统元年”藏币,并印制纸币。辛亥革命后西藏地方根据张荫棠方案,实行新政,札什造币厂于1913年重新开业,并印制纸币。仍以章噶为单位,面值有50、25、15、10、5章噶5种,分别折合藏银7两5钱、3两7钱5分、2两2钱5分、1两3钱、7钱5分。1915年后,从印度购进现银,始铸银币,称“桑松果莫”。意为5两银币,实重只3钱。1941年开始印制套色纸币。1947年又发行铜币“卡冈”(2分5厘)、“格莫鄂”(5分)、“学冈”(1钱)辅以流通,各种银币发行后均遭到外币和外商的破坏,纸币发行后更为混乱,严重损害了人民利益。1959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废止使用藏币,兑换成人民币。

猜你喜欢

  • 宣府镇暖铺

    明代北方边陲驿站。在宣府镇(治今河北宣化,为明九边之一)城西10里。暖铺前有亭,“纹梁绣拱,彩绘焕然”。亭后有正厅5间,两庑倍之,亭南为中门,中门之外又有两庑,各3间,前为大门,缭以周垣,植以花木,宏

  • 姜州

    ①唐代旧州名。武德五年(622)置,治所在封山县(今广西灵山县南安金)。贞观十年(636)废。 ②元代旧州名。乌蛮阿坛绛(笃慕后裔)孙阿罗,仕大理国贵族高升泰。是时会川(在今四川会理县西)有城曰龙纳,

  • 奇卜察克部

    ①清代哈萨克中玉兹(鄂尔图)分支部落名。又译“克普恰克”。源于元代钦察人。其中大多数来自东钦察。从事畜牧业,牲畜主要有马、牛、羊和骆驼。现代哈萨克语就是在古代钦察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乾隆二十二年(175

  • 包衣昂邦

    官名。满语音译。“包衣”意为“家内(或府内)的”,“昂邦”又作“按班”或“谙班”,意为“大臣”等。即清代内务府总管大臣。原属三品衙门,其设无定员,概由皇帝特旨简任。乾隆十四年(1749),改定为正二品

  • 刘襄勤公奏稿

    书名。清刘锦堂撰。16卷。是书系作者于光绪(1875—1908)年间,奉命驻镇新疆的奏折汇编。奏稿起自光绪四年(1878)三月二十四日,止于十五年(1889)二月十五日。内容主要有:一为新疆改为行省经

  • 古扎

    藏语音译。又称米扎,意为“贵族”或“上等人”。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统治阶级中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阶层。一般指由封建王朝和西藏地方封建政权封赐世袭爵位及领地和农(牧)奴的世俗农奴主。在地方政府中担任较高官

  • 元朝名臣事略

    书名。原名《国朝名臣事略》。元苏天爵编著。15卷。天历二年(1329)以前成书。集录元代前中期名政治家、军事家、学者始木华黎终刘因共47人墓碑、墓志、行状、家传,兼采他书可徵信的材料,加以剪裁、贯通,

  • 原始结社

    原始社会晚期以男子为中心结成的秘密社会组织。亦称男子同盟或秘密会社。通常存在于某些部落社会中,源自氏族公社以男女按年龄分工的入社制。最初宗旨是对本部落成年男女的婚姻和社交进行指导,后来,演变为成年男子

  • 东道五节度

    吐蕃统治河陇地区的军政建置。又称“东境五节度”或“东鄙五节度”,简称“东道节度”。掌管青海、甘州、河州、凉州及瓜州等五个节度区,并兼管松州道节度。主要驻地在河州(今甘肃临夏),有时在陇州(今陕西陇县)

  • 龙州军民千户所

    明代四川地方土司官署名。参见“松潘等处安抚司”(12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