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乃姆
新疆维吾尔族民间歌舞。一般无固定程式。可以一人独舞、二人对舞,也可三、五人同舞。当乐曲奏响时,参加者围坐一起,拍手和唱,并进行即兴表演。随着音乐旋律的加快,舞步节奏也越来越急促,欢乐的情绪也随之逐步推向高潮,人们还不断齐呼“凯那”(加油)“巴力卡勒拉”(妙啊),气氛十分热烈。其传播范围极广,表现形式因地而异。通常俱冠以地名,如“喀什赛乃姆”、“伊犁赛乃姆”等。
新疆维吾尔族民间歌舞。一般无固定程式。可以一人独舞、二人对舞,也可三、五人同舞。当乐曲奏响时,参加者围坐一起,拍手和唱,并进行即兴表演。随着音乐旋律的加快,舞步节奏也越来越急促,欢乐的情绪也随之逐步推向高潮,人们还不断齐呼“凯那”(加油)“巴力卡勒拉”(妙啊),气氛十分热烈。其传播范围极广,表现形式因地而异。通常俱冠以地名,如“喀什赛乃姆”、“伊犁赛乃姆”等。
即“旻宁”(1413页)。
召庙名。亦名喇嘛苏庙,又称强木恩林寺。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东哈达英格嘎查。清康熙四十年(1701)兴建,清廷赐名“昭慈寺”,庙宇为藏式建筑。寺内有铜佛1040尊,《甘珠尔经》一部。民国二十四
古碑铭。因碑额作“立界山石祠”,又称立界山石祠碑。前秦建元四年(368)立,存陕西白水纵目镇。原收入《金石萃编》,清代以来多有人研究。1963年马长寿对碑文所记的官名、族名、姓氏等进行考证,对冯翊、抚
元朝大臣。汉名恂。畏兀儿人。魏国公※布鲁海牙孙,恒阳王※廉希宪次子。仁宗时,仕至江南行御史台中丞。延祐七年(1320),英宗即位,任中书平章政事。至治二年(1322)三月,与参议中书事张养浩等董理国学
明代藏区部落名。原属岷州卫,在今甘肃岷县。成化七年(1471),其族僧人官卓入朝贡马及明甲等物。赐以彩缎、钞、绢等。十七年(1481),复派亦希藏等入朝贡马并盔甲等物,赏赐如例。后依明制屡遣使入朝贡马
即“答儿罕”(2238页)。
即“古代蒙古汗统大黄史” (444页)。
地区名。位于今黑龙江省西北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置。治所即在黑龙江城,后移治黑河镇。辖域东西1300余里,南北600余里。东至俄国阿穆尔省之伯利格沁,西界嫩江府,南连兴东道所属东勒喀伦,北接黑
藏语音译,意“扈从”、“随员”。其中大贵族属下者,系经原西藏地方政府封授世袭,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和农奴,靠剥削为生,民主改革时被划为农奴主或农奴主代理人,属于剥削阶级。后逐渐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见“耶律抹只”(13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