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赫哲语

赫哲语

我国赫哲族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由于赫哲语既有满语支语言的特点又有通古斯语支语言的特点,因此研究者对赫哲语属于哪个语支有不同的意见。早期的分类法把赫哲与满等语言划为满语支,较新的分类法把赫哲与埃文基等语言划分为通古斯语支,但属于与埃文基等语言不同的次语支,即黑龙江次语支(又称那乃次语支)。还有一种分类法把赫哲语等语言划为与满语等语言(西语群)、埃文基语等语言(北语群)相并列的独立一支(东语群)。同意上述第二种分类法的人较多。赫哲语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市的街津口、八岔两个民族乡,饶河县西林子乡四排村。赫哲族有1400余人(1982),但只有五、六十岁以上的人还能讲本民族语言。分奇楞方言(在街津口、四排)和赫真方言(在八岔)。方言之间差别大,彼此不能通话。在国外和赫哲族自称相同、语言近似的有俄罗斯境内的那乃语。赫哲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赫哲语有7个元音,28个辅音。元音不分长短,复元音多。有不大严整的元音和谐律。既有软腭塞音、擦音,也有小舌塞音、擦音;既有齿龈擦音,也有舌尖擦音。另外,在一些词里仍保留着一些同女真语相一致而与满语不一致的语音现象。上述这些现象接近满语支语言的特点。有7个格,有人称领属范畴和反身领属范畴(缺复数第一人称“咱们”的领属附加成分)。动词有人称形式。这些现象接近通古斯语支语言的特点。句子结构的成分比较固定,主语位于谓语之前,修饰语位于被修饰语之前,宾语、补语位于动词谓语前。在主从复句中多用人称副动词和带有格附加成分的形动词作从句的谓语,并以此与主句相连。在词汇中同满语支语言相近的词占有较大的比例。表示渔猎生产活动的词语丰富。在词根后粘附构词附加成分以及词素与词素按照一定规则合成都是构词的重要方式。

猜你喜欢

  • 恨基热

    西藏珞巴族苏龙为奴隶主所服徭役之一。珞巴语苏龙方言音译,“恨”意为“树草”、“庄稼”,“基”意为“砍伐”、“收割”。专指服农业开耕、收割的人役。由男女各投役若干天。期间由主人供食。收割季节需向主人赠送

  • 右职

    见“武散官”(1288页)。

  • 乌思藏卫指挥使司

    明代藏区官署名。洪武六年(1373)二月置,管辖卫(前藏)、藏(后藏)地区。按明兵部下属机构官员设置例,设卫指挥使1员,正三品;指挥同知2员,从三品;指挥佥事4员,正四品;卫镇抚2员,从五品。以故元国

  • 捕鱼儿海子

    湖名。又称“捕鱼儿纳浯儿”。“纳浯儿”蒙古语意为“湖”。即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贝尔湖。《一统志》作“布雨尔湖”,《水道提纲》作“布伊尔湖”。有哈拉哈河汇入,乌尔逊河流出,面积约600余平方公里。环湖水草

  • 太兰卫

    见“台郎卫”(649页)。

  • 达呼尔

    见“达斡尔族”(735页)。

  • 女真字海龙摩崖

    摩崖名。金大定七年(1167)以女真字刻于摩崖上,追述收国二年(1116)在番儿必罕设立谋克事。因位于吉林省海龙县(今梅河口市)小杨树乡庆云堡村,故又名“海龙女真国书摩崖”、“杨树林女真国书摩崖”等。

  • 大国王

    西夏职官上品封号。西夏语音“领宁令”。在西夏文《官阶封号表》中处于皇太子位下,与俱足封号同一等级。参见“官阶封号表”(1532页)。

  • 约瓮

    景颇语音译,意为“田的力气”。旧时云南德宏景颇族地区对田租的一种称谓。租额各地不一。景颇族人认为,把荒地垦辟为田是要花大力气的,所以别人借种得付给田主一定的力气钱,故名。

  • 清廷对蒙古的封禁政策

    清统治者从分散和孤立蒙古的目的出发,除在蒙古地区推行盟旗制度,分别建立蒙古八旗、游牧八旗、总管旗、札萨克旗,限制其辖境,封锁其疆界,使之成为互不相属,不通往来的小块封建领地外,并对蒙古实行封禁政策,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