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齿
古族名。部分傣族先民的他称,始见于唐·樊绰《蛮书》。唐宋时期分布于南诏统辖下的永昌(今保山、德宏及临沧一带)、开南(今云南景东以南一带)2节度辖境内。其人以银片裹齿为饰,故名。行此俗者不及以金饰齿之普遍,其俗唐以后亦渐消失,不再用作族名。
古族名。部分傣族先民的他称,始见于唐·樊绰《蛮书》。唐宋时期分布于南诏统辖下的永昌(今保山、德宏及临沧一带)、开南(今云南景东以南一带)2节度辖境内。其人以银片裹齿为饰,故名。行此俗者不及以金饰齿之普遍,其俗唐以后亦渐消失,不再用作族名。
①金陵墓名。天会十四年(1136),熙宗追谥※完颜劾里钵为圣肃皇帝,庙号世祖。皇统四年(1144),号其陵墓曰永陵。原在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县白城子)附近,正隆元年(1156)十月,迁葬于大房山(今北
书名。清那彦成撰。子容安辑。80卷。该书是作者任西宁办事大臣、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直隶总督、户部侍郎、刑部尚书等职时的奏疏汇编。奏议始于嘉庆四年(1799),止于道光十一年(1831)。书中对张格尔叛乱
契丹皇族三父房之一。为对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三伯父※耶律释鲁后裔的称呼。连同二伯父※耶律岩木后裔(称※孟父房,因大伯父※耶律麻鲁无后),与诸弟后裔(称※季父房,以阿保机父排行而论)合称※三父房,或皇族三
即“柯散”(1570页)。
契丹开国初期在战争中获取给养的一种方式。最早见载于《新五代史·契丹传》:“胡兵人马不给粮草,遣数干骑分出四野,劫掠人民,号为打草谷。”契丹兵制,凡民年15以上,50以下,皆隶兵籍,每正军一名,马三匹,
见“花剌子模”(999页)。
见“者舌”(1348页)。
又名“阁道”或“复道”,古代西南山区交通设施名。多设于绝险之处峭岩陡壁之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四川通志》载:“石鼓偏桥,即古秦汉制也。缘崖凿孔,插木作桥,铺以木板,覆以土,傍置栏护之。”有木栈和石栈
?—1233金朝大臣。本名卜吉,字子正。女真族。乌古孙氏。章宗承安二年(1197)策论进士。宣宗兴定四年(1220),累官礼部侍郎。同年七月,与翰林待制安延珍奉使蒙古求和。见太师国王木华黎,又独往西域
参见“清饶四朗”(21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