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高山族

高山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40万(1977年),主要分布在台湾中部山区、东部纵谷平原和西部平原及兰屿岛上。在外,祖国大陆共有2909人 (1990年)。因住地与文化特征的差异,内部又分※平埔人(主要散布在西部平原)和※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赛夏人和※雅美人等不同名称。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内中又可分成3大语团:泰雅语团;曹语团;排湾语团。据考古资料证实,其先民在台湾的历史可追溯到3万年以前旧石器晚期的※“左镇人”,主要来自祖国大陆东南部沿海一带的古越人祖先,后来也有部分从琉球群岛和菲律宾群岛迁入,相互融合。三国时称“山夷”,隋唐至元称“流求土人”,明代称“东番”或“东番夷”,明末至清又陆续出现“番族”、“土番”、“生番”、“熟番”、“平埔番”等名称。日本侵占台湾时又改称“蕃族”、“高砂族”。抗日战争胜利后普遍称高山族。以社为聚落单位,以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庭为主,但在阿美人中还保留母系社会残余,盛行男子入赘女家,世系随母系,家业由长女继承。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作物主要有稻、粟、芋、薯、豆类和瓜果蔬菜等,家畜有牛、猪、鸡、犬等。居于山地的高山族,狩猎在经济生活中占有较大比重,是男子一项经常性活动。居住在兰屿岛的雅美人则以捕鱼为主,农业(种芋)为辅。家庭手工业有纺织、制陶和竹、木、藤器加工。传统衣服以麻布或兽皮制成,式样各地有别。过去有文身黥面、缺齿、穿耳、拔毛、束腹等习俗。每逢春播秋收、喜庆节日都举行盛大歌舞,乐器有咀琴、鼻笛、弓琴等,能奏出美妙动人的音律。善长绘画、雕刻,富有艺术创造才能。虽无本民族文字,却有丰富的口头文学。相信人死灵魂不灭,盛行祖先崇拜。遇有重大行为或染疾,习惯占卜(鸡卜、鸟卜、水卜、草卜等)以问吉凶。富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传统,1930年10月27日反抗日寇暴行的“雾社起义”,举世闻名。

猜你喜欢

  • 巴鲁忽歹

    即“巴儿忽”(407页)。

  • 刘龙驹

    ?—511北魏起义首领。族属稽胡(又称步落稽、山胡)。汾州(治蒲子城,今山西隰县人)。宣武帝永平四年(511)正月,聚众举兵反魏,攻夏州(治岩绿,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四月,为魏谏议大夫薛和所率东

  • 博和里

    见“剖阿里”(1905页)。

  • 博布

    门巴族妇女服饰。门巴语音译,意为“披挂在背部的整张毛皮”。相传唐代文成公主入藏时背披毛皮,当地妇女竞相仿效,后相沿成俗。一般为牛犊皮,岩羊皮或麂子皮等,以周围有白毛者为佳。民间以为妇女出门必须披挂此物

  • 琉球

    即“流求”(1942页)。

  • 后晋神元皇帝

    见“臬捩鸡”(1890页)。

  • 弥药

    党项羌一支。即古代的“析支”。隋唐之际分布于今青海东南部,其地东距松州,西接叶护,南近舂桑、迷桑等羌,北邻吐谷浑。地处山谷崎岖,广袤约3千里。公元7世纪,吐蕃盛,党项首领拓拔赤辞因畏吐蕃请内徙,遂以庆

  • 把岳忒

    见“巴岳特”(410页)。

  • 傈僳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有574856人(1990),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碧江、福贡、贡山、泸水、兰坪县,其余散居于丽江、迪庆、德宏、保山、大理、楚雄及四川省的盐源、盐边、西昌等地,与纳西、

  • 片马抗英斗争

    清代云南傈僳族人民抗击英国殖民主义者侵占片马等地的斗争。片马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境内高黎贡山西侧,元属云龙甸军民府,明属永昌府茶山土司,清代并入保山县登埂土司辖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