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历史人物>孔子

孔子

【生卒】: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孤而贫贱。及长,好学习礼,曾任委吏,乘田等管理财务、畜牧的卑职。后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中年时,离鲁至齐,后又返鲁。年五十,仕鲁为中都宰、升任司空、司寇,摄行相事。后又周游宋、卫、陈、蔡、曹、郑、齐、楚等国。晚年返鲁,致力于教育事业,相传弟子先后有三千人。同时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删修鲁史《春秋》。提倡“仁”的学说,主张以“礼”作为行为规范。政治上反对苛政而维护贵族统治秩序。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其学说的主要资料。


【生卒】:前551—前479

【介绍】:

春秋时鲁国陬邑人,名丘,字仲尼。先世为宋贵族。少贫贱,曾任委吏、乘田、中都宰,鲁定公时官至司寇。因不满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去鲁而周游卫、宋、陈、蔡、齐、楚等国,皆不为所用。晚年返鲁,聚徒讲学,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余人。传曾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删定鲁史《春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为儒家学派创始者,其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汉代以后,儒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孔子被尊为圣人,历代加封“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等号。今存《论语》,为研究其思想学说之资料。


【生卒】:前551—前479

【介绍】:

春秋时鲁国陬邑人,名丘,字仲尼。先世为宋贵族。少贫贱,曾任委吏、乘田、中都宰,鲁定公时官至司寇。因不满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去鲁而周游卫、宋、陈、蔡、齐、楚等国,皆不为所用。晚年返鲁,聚徒讲学,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余人。传曾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删定鲁史《春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为儒家学派创始者,其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汉代以后,儒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孔子被尊为圣人,历代加封“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等号。今存《论语》,为研究其思想学说之资料。


【生卒】:前551—前479

【介绍】:

春秋时鲁国陬邑人,名丘,字仲尼。先世为宋贵族。少贫贱,曾任委吏、乘田、中都宰,鲁定公时官至司寇。因不满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去鲁而周游卫、宋、陈、蔡、齐、楚等国,皆不为所用。晚年返鲁,聚徒讲学,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余人。传曾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删定鲁史《春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为儒家学派创始者,其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汉代以后,儒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孔子被尊为圣人,历代加封“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等号。今存《论语》,为研究其思想学说之资料。


猜你喜欢

  • 沈深

    南朝宋、齐时人,祖籍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宋时父得罪入狱,深兄弟情哀貌苦,以此知名,入齐,累迁至御史中丞,侍中。

  • 封父

    【介绍】:传说中夏代诸侯。汴州封丘有封父亭,传即封父所都。

  • 杨调元

    【生卒】:?——1911字和甫。贵州贵筑(今贵阳)人。光绪进士,授户部主事。先后出任陕西紫阳、长安知县、华州知州等。疏渠浚河、有政绩。宣统三年,署陕西渭南知县。辛亥革命爆发后自杀。通古学,擅长诗文,著

  • 许之渐

    【介绍】:清江苏武进人,字仪吉,号青屿。顺治十二年进士,任户部主事,擢御史。尝疏救科臣杨雍建,又参革孙可望,以刚直称。曾遭削籍,旋得复官。有《槐荣堂诗钞》。

  • 吴格

    【介绍】:宋徽州休宁人。孝宗淳熙十四年进士。历提举浙西常平,召为左曹郎官、直秘阁,帅绍兴府。越有定例浮财物力等钱,大为民害,格急为代输,求免科率。官终枢密都承旨、起居舍人。

  • 陈衍

    【介绍】:宋开封人。以内侍给事殿廷,由梁惟简荐奉宣仁皇后。后以左藏库使、文州刺史出为真定路都监。以涉元祐党事,编管白州,徙配朱崖处死。

  • 吴一鹏

    【生卒】:1460——1542字南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南京刑部员外郎、侍讲学士、礼部尚书、太子少保。数次与尚书毛澄、汪俊与世宗帝力争“大礼”。集廷臣

  • 严彭祖

    【介绍】:西汉东海下邳人,字公子。与颜安乐俱师事畦孟,学《公羊春秋》。后各专门教授,由是《公羊春秋》有颜、严之学。宣帝时为博士,历任河南、东郡太守、左冯翊,迁太子太傅。廉直不事权贵,以为:“凡通经术,

  • 吕乂

    【生卒】:?—251【介绍】:三国蜀南阳人,字季阳。刘备入蜀,擢新都、绵竹令,有政声。迁巴西太守。诸葛亮连年出军,乂为募兵。累迁广汉、蜀郡太守,防禁奸巧,有政绩。官至尚书令。为政简约,持法深刻。撰有《

  • 吕炎

    【介绍】:宋建昌人,字德明。与弟吕焘、吕焕等五人同游朱熹之门,学成而归,隐居不仕,道德闻望为时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