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历史人物>晋孝武帝

晋孝武帝

【生卒】:362—396

【介绍】:

即司马曜。东晋皇帝,字昌明。简文帝子。哀帝兴宁三年,封会稽王。简文帝死,以年幼继立,由崇德褚太后临朝,谢安辅政。太元元年始亲政。太元八年苻坚来攻,谢石等战于淝水,大破之。以弟会稽王司马道子掌兵权。又以道子专横,用王恭以制之。帝嗜酒佞佛,宠张贵人而戏之,暴死。在位二十四年。(⊙)

晋简文帝(320-372) 即司马昱。东晋皇帝,字道万。元帝少子。元帝永昌元年,封琅邪王。成帝即位,徙封会稽王,拜散骑常侍。穆帝即位,褚太后摄政,昱总理政务。历事哀帝、废帝。废帝太和元年,进位丞相,而无建树,大权归桓温。后桓温废废帝,迎立之。在位期间,无济世大略,惟留心典籍,长于清谈。在位二年。庙号太宗。


【生卒】:?-396

即司马曜,字昌明,昱第二子。庙号烈宗。咸安三年(372),以会稽王即帝位,改元宁康。太元元年(376),加谢安为中书监、隶尚书事辅政。太元八年,命谢安为主帅,率军在淝水(今安徽淮南市西)击败前秦苻坚,保住了东晋偏安政权。后期由司马道子掌权。太元二十一年死。


【生卒】:362—396

【介绍】:

即司马曜。东晋皇帝,字昌明。简文帝子。哀帝兴宁三年,封会稽王。简文帝死,以年幼继立,由崇德褚太后临朝,谢安辅政。太元元年始亲政。太元八年苻坚来攻,谢石等战于淝水,大破之。以弟会稽王司马道子掌兵权。又以道子专横,用王恭以制之。帝嗜酒佞佛,宠张贵人而戏之,暴死。在位二十四年。(⊙)

晋简文帝(320-372) 即司马昱。东晋皇帝,字道万。元帝少子。元帝永昌元年,封琅邪王。成帝即位,徙封会稽王,拜散骑常侍。穆帝即位,褚太后摄政,昱总理政务。历事哀帝、废帝。废帝太和元年,进位丞相,而无建树,大权归桓温。后桓温废废帝,迎立之。在位期间,无济世大略,惟留心典籍,长于清谈。在位二年。庙号太宗。


【生卒】:?-396

即司马曜,字昌明,昱第二子。庙号烈宗。咸安三年(372),以会稽王即帝位,改元宁康。太元元年(376),加谢安为中书监、隶尚书事辅政。太元八年,命谢安为主帅,率军在淝水(今安徽淮南市西)击败前秦苻坚,保住了东晋偏安政权。后期由司马道子掌权。太元二十一年死。


【生卒】:362—396

【介绍】:

即司马曜。东晋皇帝,字昌明。简文帝子。哀帝兴宁三年,封会稽王。简文帝死,以年幼继立,由崇德褚太后临朝,谢安辅政。太元元年始亲政。太元八年苻坚来攻,谢石等战于淝水,大破之。以弟会稽王司马道子掌兵权。又以道子专横,用王恭以制之。帝嗜酒佞佛,宠张贵人而戏之,暴死。在位二十四年。(⊙)

晋简文帝(320-372) 即司马昱。东晋皇帝,字道万。元帝少子。元帝永昌元年,封琅邪王。成帝即位,徙封会稽王,拜散骑常侍。穆帝即位,褚太后摄政,昱总理政务。历事哀帝、废帝。废帝太和元年,进位丞相,而无建树,大权归桓温。后桓温废废帝,迎立之。在位期间,无济世大略,惟留心典籍,长于清谈。在位二年。庙号太宗。


猜你喜欢

  • 孙克恕

    【生卒】:?—1622【介绍】:明广西马平人,字推之。万历中举人。历官贵州副使,分巡思右道。安邦彦叛时战死,赠太仆卿。

  • 曹贡

    【生卒】:?-223魏文帝子。封为清河王。卒后谥悼王。

  • 侯希逸

    平卢(今辽宁朝阳)人。袭杀安禄山大将徐归道后,代王玄志为平卢军使,又数次打败李怀仙等,拜平卢、淄青节度使。统领淄青时,治兵务农,深得人心。晚年崇奉佛教,怠于政事,甚为军州所苦,被部下驱逐。(,参见《新

  • 房陵公主

    唐高祖女,出嫁窦奉节,再嫁贺兰僧伽。

  • 杨光先

    【生卒】:?—约1669【介绍】:明末清初江南歙县人,字长公。明末为新安卫千户,以劾大学士温体仁,戍辽西。清初,上书反对用西洋人治历法。康熙初,拜执政,授钦天监监正。著书名《不得已》,谓“宁使中国无好

  • 龚可正

    嘉定(今属上海)人。诸生。负祖母避贼,遇贼,欲杀其祖母。可正请代,皆被杀。

  • 李昆

    字承裕,介子。弘治初进士。官礼、兵部主事。正德初,群小当政。他请求罢免邪枉之人,选拔忠直之士,杜绝宦臣贵戚请乞,节省中外侈费,升员外郎。不合尚书刘宇意,被贬为解州知县。后升为陕西左布政使。十年(151

  • 金哀宗

    【生卒】:1198—1234【介绍】:金朝皇帝,女真完颜部人,初名守礼,改名守绪,一名宁甲速。宣宗子。元光二年嗣立。次年改元正大,后改天兴。在位时蒙古兵围汴,南走归德,再迁蔡州,传位于宗室完颜承麟。城

  • 高冕

    【生卒】:926——985字子庄。锡侄子。后周显德中,擢谏议大夫,范质以为超擢太过,诏授将仕郎。入宋,为膳部郎中,出知益州。卒,赠右谏议大夫。

  • 凌皓

    【介绍】:宋人。真宗天禧间知保昌县,兴修水利,开导江水,民感其德,号曰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