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诗词百科>元和体

元和体

诗文风格。元和(806—820)是唐宪宗年号。原指元稹白居易等人的诗风,《新唐书·元稹传》:“稹尤长于诗,与居易名相埒,天下传讽,号元和体。”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列有“元和体”,自注云:“元、白诸公”。且当时文人仿效元白相酬唱之长篇排律杂体诗,也称为“元和诗体”(见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上令狐相公诗启》)。李肇《国史补》云:“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为元和体。”则指元和以来流行的各种新体诗文,已非《新唐书》和《沧浪诗话》所谓元白诸公所能尽之。

指中唐宪宗元和年间诗歌体式、风尚,其指称对象或有不同认识。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云:“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之名,多以诗章相赠答。会予谴掾江陵,乐天犹在翰林,寄予百韵律诗及杂体,前后数十章。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寄。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其《上令狐相公诗启》又云:“江湖间多新进小生,不知天下文有宗主,妄相仿效,而又从而失之,遂至于支离褊浅之词,皆目为元和诗体。”此之谓元白之赠答律体及杂体以及时人之仿作为元和体。《旧唐书·元稹传》沿袭此说:“(稹)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张洎张司业诗集序》则云:“元和中,公及元丞相、白乐天孟东野歌词,天下宗匠,谓之元和体。”主要指称对象为元白诸人之新乐府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沿用:“籍性狷急,为诗长于乐府,多警句。元和中与白乐天、孟东野相酬唱,天下宗之,谓之‘元和体’云。”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亦云:“元和体:元白诸公。”唐李肇《唐国史补》则云:“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为‘元和体’。”其所谓元和体已不限于元白,还包括韩孟;也不止于元和年间诗,后人师之亦可谓元和体。唐诗发展到中唐而大变,白居易《馀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云:“制从长庆辞高古,诗到元和体变新。”今人所谓之元和体主要沿袭李肇之所称。

猜你喜欢

  • 唐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编选。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曾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论诗主张“温柔敦厚”,创格调说。有《沈归愚诗文全集》,并有诗选多种。《

  • 遗佩

    丢失佩物。语本《楚辞·九歌·湘君》:“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后代指离别。李群玉《将之京国赠薛员外》:“澧浦一遗佩,郢南再悲秋。”

  • 唐诗广选

    明凌宏宪编。宏宪,生平未详,约明朝中后期人。《唐诗广选》,七卷。乃就李攀龙《唐诗选》增补而成,实则选诗与李氏《唐诗选》基本相同。引用前贤评语甚多,录于简端或诗尾,皆为朱墨套印。卷前有凌蒙初《唐诗广选序

  • 庄生蝶

    犹庄周梦蝴蝶。李群玉《昼寐》:“正作庄生蝶,谁知惠子鱼。”参见“庄周梦胡蝶”。

  • 髯绝

    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

  • 张季心

    【介绍】:见张轸。

  • 柳珪

    【介绍】:字郊玄,一字镇方,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柳公绰孙。宣宗大中五年(851)进士,旋为杜悰辟为剑南西川安抚巡官。历蓝田尉,终卫尉少卿。《全唐诗》存诗1首。

  • 梦中说梦

    指虚幻无凭之事。白居易《读禅经》:“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 皮日休

    【生卒】:834?—883?【介绍】:字逸少,后改袭美,自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鹿门子等。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懿宗咸通七年(866),入京应进士试不第,遂退居寿州(今安徽寿县)自编所作诗文集《皮子文

  • 敦煌本唐集研究

    张锡厚著。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年3月出版。本书是作者十余年来致力于敦煌唐集研究所获成果的结集,共收专题论文十篇,分别对敦煌遗书中的《王绩集》、《王梵志诗集》、《故陈子昂集》、《高适诗集》、《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