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历史事件>修筑铁路之争

修筑铁路之争

清末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大论争之一。1880年(光绪六年)中俄边境吃紧,应召入京商议军事的淮军将领刘铭传条陈“急造铁路”,指出铁路“于用兵尤不可缓”,并提出修筑北京至汉口、北京至浦口和北京至沈阳、北京至甘肃的南北线铁路。西太后将刘铭传的奏疏发交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刘坤一议复。李肯定修造铁路种种好处力表支持,刘则以铁路阻碍民生厘税为由表示反对。从此持续数年的修路和反修路的论争揭开了序幕。首先反对的是内阁学士张家骧和御史洪良品,他们上疏,或言修路有三弊、或云修路有五害,措词激烈,廷臣附合者不少,西太后遂罢修路之议。论争第一个回合,以反对修路的顽固派的胜利告终。1885年(光绪十一年)李鸿章重提招商集股、兴办铁路。大学士左宗棠支持修路,指出: “外国以经商为本,因商造路,因路治兵,转运灵通,无往不利”。醇亲王奕譞以总理海军衙门大臣的身分与兵部侍郎曾纪泽联衔上疏,指出经中法之战, “始悉局外空谈与局中实际判然两途”,支持修路。从刘铭传倡筑路之议到此时, 已修成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奕、曾联衔上奏后,朝旨批准将唐胥线延伸至天津,并于1888年建成通车。李鸿章奏请接造津通线,此议一出,顽固派群起攻之。先后有户部尚书翁同龢、礼部尚书奎润、内阁学士文治、徐会沣、御史余联沅、洪良品、屠仁守以及刘锡鸿接连上疏谏阻,提出修铁路有“资敌、扰民、失业”三大弊,修铁路是“急其末而忘其本”,沿袭“明季弊政”、“用夷变夏”,辨驳纷纭, “举朝骇然”。西太后将停办铁路七折发交海军衙门、军机处议复。论争处于决战阶段。除奕譞、李鸿章外,两广总督张之洞、首席军机大臣世铎也力主修路。李鸿章于1888年动工在宫禁修建西苑铁路,使西太后及未睹铁路火车的朝廷近臣开开眼界。奕譞、世铎联衔上奏,批驳顽固派所谓“三弊”,痛陈利害。西太后将奏折发交曾国荃、张之洞、刘铭传等人,令其“按切时势,各抒所见,迅速复奏”。于是刘铭传建议由津沽接造通京师、张之洞提出兴建内地干线芦汉线。原持反对意见的翁同龢也一反故态,提出先在边地试行,便利运兵。此时李鸿章进而提出兴办炼钢、轧轨、造机车等十二项工厂,为大规模修筑铁路进行基本建设。1889年,(光绪十五年)六月,光绪皇帝亲政后,发布上谕,正式委派李鸿章、张之洞会同海军衙门“妥筹开办”。坚持修建铁路的洋务派取胜,论争就此结束。

猜你喜欢

  • 中日天津会议专条

    又称《中日朝鲜商订专条》或《中日为朝鲜撤兵条约》。1884年(光绪十年)驻朝日军支持朝鲜亲日派发动政变,清军应朝鲜政府之邀帮助镇压, 日本借此要挟清政府谈判。1885年4月18日(光绪十一年三月四日)

  • 申公巫臣使吴

    管仲相齐过程中的一项改革内政的措施。这项措施是针对鄙野的农民而实行的,即根据农民种植土地的肥瘠及收成的多少征收不同的赋税。这项措施的目的,在于防止农民因赋税不均而流徙。

  • 完璧归赵

    战国晚期,赵国蔺相如出使秦国的故事。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得到楚国和氏璧。秦昭王听说,派人致赵王信,愿以十五城交换玉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怕给了璧、得不到城。宦者缪贤乃向赵王推荐其

  • 成都兵工厂罢工

    成都兵工厂工头随意克扣工人工资,工人向四川总督锡良控告,锡良派员调查,但调查人员和该工头及驻厂代表勾结,一再拖延不决,引起工人不满。1904年9月25日(光绪三十年八月十六日)全厂工人六百人罢工,并到

  • 十五道

    唐代的行政监察区划。唐初,州县之数倍于隋开皇、大业之间,民少吏众,其弊颇多。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太宗命就山川形势,并省州县,分天下为十道。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又分天下为十五道;即京

  • 北周

    朝代名,北朝之一。西魏恭帝拓跋廓三年(公元557年),宇文泰子宇文觉废拓跋廓自称皇帝,国号周,史称北周;定都长安。北周的疆域,灭北齐前,东以今白云鄂博、包头、河曲、洛阳一线为界,与北齐相邻,西至今新疆

  • 围攻丹阳

    孙吴围剿山越的战争。孙权继位不久,为稳定统治,增加赋役来源,对居于深山丛林的山越族人民,多次进行掠夺性的围剿。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孙吴派诸葛恪对丹阳郡(治今南京)境内的山越人民大肆围剿。烧毁房屋

  • 黄池之会

    春秋末年吴为称霸中原召集中原诸侯举行的盟会。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在战败齐国,威服鲁、卫等诸侯的基础上,会晋、鲁二国国君及周卿士单平公于黄池(今河南封丘)。会上,晋、吴二国争做盟主、相持不决。这时,

  • 隋朝

    朝代名。公元581年杨坚建立。坚父杨忠曾随周太祖宇文泰起兵关西,功绩卓著,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封随国公,为北周重臣之一。父死,杨坚袭爵。坚娶鲜卑大贵族、柱国大将军独孤信之女为妻,其长女杨丽

  • 荥阳大会

    明末农民战争中一次重要军事会议。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冬,农民军冲破明军包围,从陕西进入河南。崇祯七年十二月,明朝政府任洪承畴为兵部尚书, 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五省军务,谋于六个月内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