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均田制

均田制

中国封建社会中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它首行于北魏,废止于唐代中叶。北魏初年,由于北方长期战乱,人口流亡,土地荒芜,地籍紊乱,经济破败,税源枯竭,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十月,孝文帝采纳给事中李安世的建议,推行均田制。规定: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同良人一样受田;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止四头。所受之田,不准买卖。初受田之男子,另给桑田二十亩,终身不还,可传至子孙,亦不得买卖,但超过二十亩可卖,不足二十亩可买。麻布之乡,另给麻田,男十亩,女五亩, 奴婢相同。新附民户,加给宅地,每三口一亩,奴婢五口一亩。年老及身死,露田则要还归政府。奴婢、牛则随有无以还受。桑田及宅地,均为世业,不在还授之限。受田之后,不得迁徙。分得土地的农户,要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地方官也按级分给一定数量的土地。均田制度,仅仅是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和无主土地按人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是北魏初年计口授田制在中原地区的推广和发展。北齐、北周、隋、唐均沿用此制,但规定略有变动。如:北齐河清三年(公元564年)规定,男十八岁始受田,一夫受露田八十亩,妇四十亩,丁牛一头受田六十亩, 限四牛。北周规定,一夫一妇授田一百四十亩,未娶之丁授田百亩。隋依北齐之制。唐代均田制则有较大变更,唐令规定:男子给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狭乡减半;奴婢不再授田;女子一般不授田,但寡妻妾可受田三十亩;老及笃疾废疾受田四十亩。所授之田,皆以二十亩为永业,余以为口分。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比前代亦有所放宽。另按等级分授官吏永业田、职分田和公廨田。至唐中叶, 因丁口滋长,官无闲田,户籍混乱,不复给授,均田制无形取消。均田制在中国历史上断断续续推行了三百年左右,均田制度并未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在一些地区,授田也并未按均田令文严格执行。

猜你喜欢

  • 大楚(张邦昌)

    金朝所立汉奸政权。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二月六日,占领宋朝京师的金军宣布废徽、钦二帝,北宋亡。三月七日,册立宋前宰相、妥协投降派头目张邦昌为帝,国号大楚(一说为“楚”),作为其傀儡政权。统治黄河以

  • 窝阔台汗国

    窝阔台后王海都建立的蒙古汗国。成吉思汗在世,将叶密立(今新疆额敏)与霍博(今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地区分封给第三子窝阔台。成吉思汗去世后,窝阔台及其长子贵由先后即大汗位,窝阔台封地为中央所辖,故未

  • 四厘借款合同

    见“俄法洋款合同”。

  • 中法五口贸易章程

    见“黄埔条约”。

  • 二十一条

    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政权提出的旨在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秘密条款。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乘欧美各国卷入战争无暇东顾之机,加紧侵略中国。当时日本虽也对德奥宣战,却不出兵欧洲,而把矛头指向德国

  • 习文教起义

    清咸丰、同治年间山东邹县农民起义。习文教系白莲教支派,其首领宋继鹏在邹县东部传教,所得信徒颇众。1861年春,(咸丰十一年春),捻军由苏、豫北上入鲁作战,宋继鹏率徒众起义,攻克邹县。清钦差大臣僧格林沁

  • 一条鞭法

    明神宗时张居正对赋役制度的改革。“鞭”或作“编”、“边”。简称“条编法”。明代自宣德以来,不断改革赋役制度,嘉靖、隆庆两朝,海瑞、庞尚鹏、王宗沐等在浙江、应天(今江苏南京)、江西局部地区曾实行一条鞭法

  • 黄册

    明代编造的户口总册。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进行户口登记,以户为单位,登记本户籍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分为上、中、下三等。并根据职业规定人户的籍属, 分为军、民、匠、灶四种户籍。民籍中

  • 高邮之战

    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元军与张士诚军在高邮进行的一次战争。至正十四年正月,张士诚在高邮建国,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建元天祐。九月,顺帝命中书右丞相脱脱总制诸王诸省军进讨,西域、西番亦发兵相助。出师

  • 推恩令

    汉武帝时主父偃建议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措施。西汉前期同姓诸侯王的势力过大,威胁京师。经过文帝和景帝时期对诸侯王的反复斗争,诸侯王的势力有所削弱。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规定诸侯王只衣食租税,不再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