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历史事件>经今古文之争

经今古文之争

儒家学派内部不同派系的斗争。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经典散佚。汉初,除挟书之律,搜求古代典籍,儒家经典逐渐齐全。人们将凭记忆背诵,靠师徒口耳传授下来的五经,用当时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作为教本,称为今文经,把从民间或孔壁挖掘搜集的,用篆文(战国时文字及秦小篆)书写的儒家经典, 称为古文经。今文经与古文经,不仅记录文字,读法不同,而且各有师承,形成了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今文经学派把儒家经典看作是政治课本,穿凿附会,偏重于探索经书中的“微言大义”。在治经过程中,夹杂谶纬迷信成份,把经学阴阳五行化。古文经学派把六经看作是古代历史资料,按字义讲解经文,训诂简明,举大义,不为章句之学,不凭空臆造,不用阴阳五行天变灾异之说。西汉时,今文经学派兴旺发达,立有五经十四博士,占据统治地位。古文经学派流传于民间,不得列入学官。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刘歆建议将古文经《左传》、《毛诗》等列于学官,遭到今文经派博士和执政大臣的反对。汉平帝时,王莽为托古改制的需要,一度将《左传》、《毛诗》等古文经列于学官。汉光武帝刘秀取消古文经博士,古文经学仍在民间知识分子中传播。东汉古文经学大师辈出,相形之下,今文经学虽得统治者扶植,但由于烦琐、妖妄,而逐渐衰落。东汉末年,郑玄博通古、今文经,以古文经为宗,杂揉今文、古文经学,遍注群经,使经今古文之争暂告平息。古文经学派在魏晋、隋唐时影响较大,宋明时衰落。清代学者继承古文经派方法,在古籍整理、语言文字研究上取得较大成就。今文经学派自东汉衰落后,至清末再次复兴,主张变法,托古改制。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才逐渐消声匿迹。

猜你喜欢

  • 闽南起义

    见“福建小刀会起义”。

  • 李桓、罗厉起义

    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庐陵(治今江西泰和西北)人李桓、罗厉,领导当地农民举行起义,反抗孙吴的残酷统治。起义军转战各地,坚持二年之久。嘉禾五年,起义军被孙吴中郎将吾粲和将军唐咨镇压,李桓、罗厉被俘。

  • 府兵制

    西魏、北周、隋、唐时期的一种兵制。西魏大统年间(公元535年—551年)宇文泰采用鲜卑族的八部之制,立八个柱国大将军,由其中的六个实际分别统领军队。每个柱国大将军,督两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督两个开府

  • 保路同志会

    四川人民在保路风潮中组成的保路团体。1911年(宣统三年)清政府将以前准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随即出卖给帝国主义,因而湘、鄂、川、粤四省迅速掀起保路风潮。6月17日(五月二十一日)四川成

  • 蒲鲜万奴叛乱

    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金辽东宣抚使蒲鲜万奴率军镇压耶律留哥起义,被义军打败,逃往东京(今辽宁辽阳)。时奥屯襄守北京(今内蒙古宁城西),蒲察五斤守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子),皆各自为政,金辽东地

  • 王友直起义

    又称王九郎起义。金海陵王时河北人民反金斗争。海陵王麾师南下攻宋,河北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南)一带人民不堪骚扰。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九月,王友直(又名王九、王九郎)聚众起义,占领府城,众至数万人。各

  • 隋灭陈

    隋朝建立后,杨坚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经济、军事实力,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曾命大将长孙览、元景山并为行军元帅,南攻陈朝,因时机不成熟,旋即班师。尔后杨坚不断派兵烧毁陈朝储

  • 中俄奉天交地暂且章程

    简称《增阿暂章》。沙俄胁迫奉天地方官员签订的非法地方性条约。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沙俄出兵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后,企图诱使李鸿章签订一项关于东北的条约,未果。沙皇尼古拉二世决定与东北地方当局缔结地方性

  • 天津都统衙门

    见“暂行管理津郡城厢内外地方事务都统衙门”。

  • 新朝

    朝代名。亦称新莽。汉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封外戚王莽为新都侯。后王莽执秉汉政。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代汉称帝,即以新为国号。开国时,承西汉版图,东、南至于海,西到巴尔喀什湖、葱岭一带,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