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临汾县志

临汾县志

①九卷。明邢云路纂修。邢云路字泽宇,河北徐水县人。万历八年(1580)进士,十四年(1587)任临汾县知县。时值大饥,流亡载道,锐意抚恤,有饿莩辄掩覆之。尝筑干金堰,兴水利,开永丰渠,防水患。辑县志,著冠婚丧祭仪正礼俗,又于四门建惠民局,于驿建生圄。文章政事为一时冠,在任五年后,立祠涝河。《临汾县志》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全书九卷,分为:卷一地理志:建置、分野、形胜、疆域、城池、坊乡、堡墩、山川、藩封、桥梁、古迹、风俗,卷二宫室志:县治、学校、公署、堂阁、铺舍、坛壝、祠庙、寺观、陵墓,卷三沟洫志:河渠附地堰洞,卷四田赋志:户口、田赋、农桑、课税、均徭、物产,卷五帝系志:圣帝、丹渊候、帝裔、僭伪,卷六职官志:官秩考、名宦、职官,卷八人物志:乡贤、总人物、贡举、封荫、孝义、隐逸、寓贤、贞烈,卷八祥异志:祥异、仙释,卷九艺文志:文类、诗类附图书。此志在明志中,尚可称佳本。然疏略之处也不少。②九卷。明邢云路原本,清林弘化增修。邢云路详见万历《临汾县志》。林弘化字扬山,福建莆田县(今福建莆田市)人,出身举人。康熙十年(1671)任临汾知县,莅任二年,乃增修此志。该志仅将万历旧志翻刻一次,万历以后的事,逐类增补而已,增补资料寥寥无几。《临汾县志》康熙十二年(1673)增刻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林弘化自序中云:“分门较类,则仍乎旧,宗前哲也。至于删繁就简,各从其例,则续以新裁,则又窃取之义也。后有因事征文,因文征事,以润色弘藻,成一代盛业,是予之愿也夫。是予之愿也夫。”观上诸言,弘化也自知其所增修,不能作为定本。③八卷。清徐三俊修,陈献可纂。徐三俊字逸,河北大兴县(今北京市大兴县)人。出身监生,雍正五年(1727)任临汾知县。《临汾县志》雍正八年(1730)刻本。此志上距宫志仅十余年,而宫志体裁详整,文简义赅,堪称定本。故新者无多可补。基本承袭旧志,有可增者,逐类增入。唯旧志分类尚有不少可订正之处,如旧志以疆域附形势下,未免倒置,此编将其改正,使门类排列趋于合理。④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高嵣、吴士淳修,吕淙、吴克元纂。高嵣字梅亭,河北大名县人,出身举人。乾隆四十一年(1776)任临汾知县。《临汾县志》乾隆四十四年(1779)刻本。全书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分为:卷一沿革志;卷二地理志:疆域、分野、山川、风俗、城池、公署、坊乡、桥梁、古迹、陵墓;卷三田赋志:地粮、杂税、户口、物产、仓廒、盐引、恤政、兵防;卷四祀典志:秩祀、群祀、寺观;卷五学校志:学宫、从祀、学田、书院、义学;卷六职官志:知县、县丞附典史、教谕、训导、城守司;卷七选举志:荐辟、进士、举人、贡生、武科、援例、封赠;卷八人物志:宦绩、忠义、孝友、义行、文苑、隐逸、方伎、流寓、列女;卷九祥异志;卷十艺文志。卷首有图考,卷末有殿杂。此编对徐志多有订增,如卷一沿革志,徐志述沿革多无实据,此志能依据史传,深考详稽,多所征引,务求精确。如徐书言汉分天下为二十四部,临汾属河东郡一条下,此编则据汉地理志所云:汉兴以秦郡太大,稍复开置,又立诸侯王国,故自高祖增二十六,文景各六,武帝二十八,昭帝一,讫于孝平,凡郡国一百有三等,以驳二十四郡之误;又如选举志中,重文轻武,详文而略武,此志能详增武科,以说明文武并重,为志书一大长处。

猜你喜欢

  • 委羽山志

    六卷。明张仲孝撰。张仲孝,字百原,江苏常熟人。以进士官浙江黄岩县知县。委羽山在黄岩县南五里,形似龟,故名翠龟,又名龟兹、俱依。相传周朝刘奉林讣为此地为仙圣窟穴,自嵩山迁居至此。丹成乘鹤升天,离去前竖大

  • 书义原古

    一卷。清张瓒昭撰。张瓒昭字斗峰,湖南平江人。此书所刊行的,只是卷三,也就是《禹贡》一卷。开始时,此卷说秦汉以后,儒者的训诂皆局限于自己的见闻,不能推明圣人之意,表章此篇的实义,因而推明经文,力图补旧说

  • 养气斋稽经文

    一卷。清末陈文新撰。文新字石森,湖南邵阳(今湖南省邵阳市)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书内容多为追求其同乡先辈王船山、魏默生、邹叔绩之说。其中有些篇目能举其本末,言之成理。而在“说中庸”一篇,断定作者是

  • 两岸集

    八卷。明朱廷立(约1538年前后在世)撰。通山(今湖北东南)人。其生平详见《盐政志》条。此集共八卷。诗四卷,文四卷。其门人兵部尚书刘体乾撰《墓志》,称其学出于姚江,而挤之者复出自姚江之流。今其文集内推

  • 现在庵杂作存稿

    六卷。《附稿》二卷。清濮文暹(1830-1909)撰。濮文暹字青士。江苏溧水人。咸丰庚申进士。官河南开封府知府。著有《提牢琐记》等。所著《现在庵杂作存稿》,多碑版、志传、序记之文。文暹称“所存皆杂家言

  • 明良交泰录

    十八卷。明尹直(详见《名相赞》)撰。是书为直致仕以后所作,成于弘治十七年(1504),而表上止于正德六年(1511)。书中内容,皆援引经史,附以己之论断。一卷有《易》三篇,《书》十二篇;二卷有《诗》五

  • 洪范后案

    二卷。清王鸣盛(详见《尚书后案》)撰。在《西庄始存稿》中,卷十九至卷二十为《洪范后案》,即《尚书后案》的卷十二。此书一为初稿,一为定本,二者之间略有不同,相对来说初稿较简略而定本稍详细。但是此稿论《河

  • 顺治元年封郑王等册文

    不著撰人名氏。内容为册郑王、肃王、吴王、豫王、衍禧王、承泽王、平西王、泥湛贝勒的册文和封满达海屯斋薄托屯赤哈何托商山公爵等诰命文。据藏有是书的明清史料整理会所载,是书为白宣纸稿本,墨书十页,纵一尺三分

  • 古杼秋馆遗稿

    三卷。清侯桢(?-1862)撰。侯桢字勤,金匮(今江苏无锡)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举人。侯桢与其友张端甫同师事梅曾亮学习古文。屡应试皆不中。太平军占领金匮后,逃至常熟,困苦终了。侯桢著有《禹贡古

  • 法苑珠林

    一百二十卷。唐代释道世(生卒年不详)撰。道世是法名,俗姓韩,字玄恽,原籍伊阙(治所在今河南伊川西南),祖上居官,长居长安,12岁于青龙寺出家,研习律学。唐高宗显庆(656-661)年间,参与玄奘译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