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九族考

九族考

一卷。清俞樾(1821-1907)撰,俞樾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学者,道光进士,任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俞樾精《公羊》学,成《经说》十六卷,先后主讲于苏州紫阳、上海求志等书院,主杭州诂经精舍,经学大师章太炎即出其门下。著述五百余卷:《春在堂全书》、《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俞楼杂纂》等。此书即为《俞楼杂纂》的第九种。按:“九族”的含义,《尚书》古文家说与今文家说各不同,古文家称上自高祖下至元孙共九族;今文家则认为九族是父亲四族、母亲三族、妻家二族。今文家立说是根据异姓有服丧之礼。汉代两大儒宗郑玄主古文家说法、许慎主今文家说。至唐代孔颖达撰《左传正义》则申述许说而驳斥郑注。俞樾则也认为今文家有道理,从许而不从郑。然而俞樾论证比孔疏更为精密。今文家九族:父族四种即:五属之内为一族。父亲的已出嫁的姐妹及其子女为一族、自己已出嫁的女儿及其子女为一族、自己的儿子及子女为一族。母族三种即:母亲的父姓一族、母亲的母姓一族、母亲的已出嫁的姐妹及其子女为一族。妻族两种即:妻之父姓为一族、妻之母姓为一族。俞樾则认为:天生万物只能有一个本源,因此人只从父为姓,不从母为姓。九族以母之父姓为族又以母亲的母姓为族,以妻家父姓为族又以妻家母姓为族,这样是“教天下二本。”俞樾认为:有父亲一族那么自家的兄弟姐妹都包括在内,有母亲的父母之族那么母亲的兄弟姐妹都包括其中。因此俞樾修正今文家之说而论定九族为:以高祖之族、曾祖之族、祖之族、父之族为父族四类,母亲的曾祖之族、母亲祖父之族、母亲的父亲之族为母族三类,以妻之祖父族、妻之父族为妻族二类。俞樾之说自出新意,缺少证据,但条理井然可备一说。存《俞楼杂纂》本。

猜你喜欢

  • 针灸要旨

    见《针灸节要》。

  • 延清堂帖

    六卷。明陈钜昌(生卒年不详)辑,董其昌书。陈钜昌,字懿卜,生平不详。陈氏辑有四种董氏刻帖,此为其一;另外,还有《太清楼帖摹本》。该帖成于天启甲子(1624),重摹《太清楼帖》之后,其中包括董氏大小真行

  • 乐述

    三卷。清毛乾乾撰。乾乾字心易,别号匡山隐者,精天算之学,著述甚丰。此书前有张沐、潘元丰序及自序,共分三卷:上卷为审音第一,论述五声十二律次序、度数、积实及律管空谷成围径法、律管勾股求围径、律管弧矢验围

  • 龙洲词

    一卷。宋刘过(1154-1206)撰。刘过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太和(今安徽泰和)人,一说庐陵(今江西吉水)人,光宗、宁宗时,以诗游谒江湖间。与辛弃疾交游甚密,韩侂胄派他出使金,因泄密被逐,遂以贫困终生

  • 沁源县续志

    四卷。清董余三纂修。董余三字砚塘,河北丰润县人,出身进士,光绪六年(1880)任沁源县知县。董余三掌沁源后,见乾隆五十二年知县韩瑛修志,又已一百五十余年未修,其间人物之增、事迹之变,均有不能不续之势,

  • 方言补校

    一卷。清刘台拱撰。刘台拱(1751-1805)字端临,号子阶,一字江岑,江苏宝应县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中举,会试不遇。曾寓居京师,与朱筠、戴震、邵晋涵、王念孙、任大椿友善,稽经考古,为诸老所

  • 洪范论

    一卷。宋廖偁撰。廖偁为衡山(今属湖南省)人,北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进士。本书没有为《宋史·艺文志》所载录,宋以来的官、私书目,也都很少著录,只有清人朱彝尊的《经义考》载有一篇,说明此书还是有传

  • 郑大司农蔡中郎年谱合表

    一卷。清林春溥(详见《春秋经传比事》)编。此书为东汉郑玄及蔡邕年谱合表。郑表据沈可培所撰《郑康成年谱》,蔡表据王昶所撰《蔡中郎年表》。书横分三格,上格纪时事,中格纪郑,下格纪蔡。二人行事撰述,与时事有

  • 宣和集古印史

    八卷。明来行学刊。来行学字颜叔,杭州(今浙江杭州市)人。生卒年与事迹不详。此书自序中称来行学某日耕于石箐山畔,见桐棺裂,得朱筒一函,内有蜀锦重封《宣和印史》一卷,素丝玉轴,朱印墨书。原是宋代南渡之后好

  • 大乘起信论义记

    一卷。隋代释昙延(515-588)撰。昙延,俗姓王,蒲州桑泉(今属山西省)人。少年出家受学僧妙,专习涅槃。受具足戒后,更习华严,十地等佛法诸部。著有《涅槃义疏》十五卷等疏,今已失传。隋开皇四年(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