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五经异义疏证

五经异义疏证

三卷。清陈寿祺(1771-1834)撰。寿祺字恭甫,号左海,又号梅修,晚年自号隐屏山人,福建侯官(一说闽县,均今福州市)人,著名经学家。嘉庆四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记名御史。与张惠言、王引之、吴鼐、鲍桂星为莫逆之交。父殁奔归,弃官养母,虽有密荐,不再出仕。曾先后讲学于“敷文书院”、“诂经精舍”、泉州“清源书院”、福州“鳌峰书院”,倡办慈善事业,主持修缮文庙及乡试,以崇廉耻、践礼法、研经术为教育宗旨。寿祺起初潜心理学,后因会试出于朱珪、阮元名下,于是专为汉儒之学。认识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程瑶田等人后,经学更加精博,与同年张惠言、王引之齐名。其学博览精识,注重家法,解经得两汉大义,但不党同伐异,每举一义,辄有折衷。此前,闽中的学者多宗宋儒,服膺程朱,自此风气为之一变。寿祺也工诗文。所著除本书外,还有:《尚书·大传定本》、《左海经辨》二卷、《左海文集》十卷、《绛跗注》五卷、《草堂诗集》六卷、《陈氏所著书十二种》一百零二卷及《左海全集》。本书是寿祺整理《五经异义》各家注本的著作。《后汉书·许慎传》称,许慎撰《五经异义》,分别叙述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不同内容,传之于世。后有郑玄的《驳五经异义》。到宋代,此书成为佚书。但在《初学记》、《通典》、《太平御览》等书中偶有征引,此外所存甚少。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搜检各书,缀辑佚文,于是便有了武英殿聚珍本。此后王复、庄述祖、钱大昕、孔广森等人注本纷纷问世。但大体上都是捃拾丛残,以意分合。寿祺稽核上述各家注本,互为参订,每每例举其征录特别详明的部分。如果文字较多差互,则两者都予以载录。书中篇题可考证的有二十五事。“第五田税”,“第六天号”,“第八罍制”,这三事篇次尚存。其它分类相从,略具梗概。又参考各经义疏、诸史志传、《说文》、《通典》以及近世儒者与许郑之说相互发明的各种著述,取详存异,以资稽核,间或附加自己的见解以疏通证明,并以“蒙按”二字标明,所以书名《疏证》。对许、郑二家无所偏倚,对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兼收并蓄。按:许慎受业于贾逵,敦崇古学,因此多依从古文经学家之说;郑玄囊括网罗,意在弘通,因此兼从今文经学家之说。本书对于六宗之议,则认为“疑莫能明”,深得“盖阙”之旨。而对于禘祫的疏数、明堂的制度,则援据赅详,持论精卓。许慎、郑玄都是一代大儒,他们的输攻墨守都有本原,循着这一线索深入讨论,庶几能窥汝南、高密的门径。论者称本书之功,在于使“汉师遗说,略见条流”,是许、郑二书辑本中重要的一种。后来皮锡瑞参核此书,对照袁钧的辑本,参互钩稽,集其大成,名为《驳五经异义疏证》,也是十卷。本书版本最早的是家刻《陈左海全集》本,又有嘉庆十八年刻本,《皇清经解》本。

猜你喜欢

  • 宋朝名画评

    三卷。又名《圣朝名画评》。宋刘道醇撰。其生平见《五代名画补遗》。是编分六门:人物、山水林木、畜兽、花卉翎毛、鬼神、屋木。每门下又分神、妙、能三品,品又分上、中、下三等。共录六门三品五十四等一百一十人,

  • 元诗纪事

    四十五卷。清陈衍(生平见《石遗室诗话》条)编。由于唐宋、金代诗均有纪事,而元代独无。清初顾嗣立所辑《元诗选》影响颇大。钱大昕想与之同步,故采各家诗文集、笔记与《元史》资料辑为《元诗纪事》。然而,《元诗

  • 宝树堂遗书

    三种,七卷。清郭梦星(详见《尚书小札》)。遗书收《尚书小札》二卷,本辞典有专条介绍,可参阅。《午窗随笔》四卷,为说经论史之作,其中于历代官制沿革、山川舆地沿变,考证较详;记道光六年平定西域张格尔之谢表

  • 清娱阁诗钞

    六卷。清鲍之蕙撰。鲍之蕙,生卒年不详,字茞香。江苏丹徒人,鲍皋之次女,同知张铉之妻。清代诗人。此书有嘉庆十六年(1811)刊本,书前有吴锡麟、法式善、吴烜、李锡恭、鲍之钟几人所作序言。书末附有诸家所写

  • 新刻扬州近事雨花香

    见《雨花香》。

  • 重刊说文解字

    十二卷。明陈大科(?-1625)校刊。大科字思进,号如冈,江南通州(今江苏南通市)人。隆庆辛未(1571年)进士,累官右都御史,兼兵部侍郎,后出总督两广,卒赠兵部尚书。此编首列其序,次列许慎自序、许冲

  • 同异录

    二卷。明陆深(生卒年不详)撰。陆深初名荣,字子渊,号俨山。弘治进士。嘉靖(1522一1566)间,为太常卿兼侍读学士,官至詹事府詹事。善文章,热心史学。著述繁富,有《南巡日录》、《北还记》、《淮封日记

  • 周颠仙传

    一卷。明朱元璋撰。此书是朱元璋为记述周颠仙事迹而作。据文中所述,周颠仙,建昌(今属四川西昌)人,少得狂病,其踪迹甚怪,初谒太祖于南昌,又随太祖至金陵,后从征平定陈友谅,旋即辞去。陈友谅既平,朱元璋遣使

  • 元品录

    见《玄品录》

  • 史籀篇疏证

    一卷,叙录一卷。近代王国维撰。参见《补高邮王氏说文谐声谱》。《史籀篇》是见于著录的中国最早一部字书。《汉书·艺文志》小学类首载《史籀》十五篇,自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又云:“《籀篇》者,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