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仪礼经注疑直辑本

仪礼经注疑直辑本

五卷。清程瑶田(详见《通艺录》)撰。《通艺录》的原目未成书项下有《仪礼经注疑直》之名。此本为安徽丛书本,是程氏的手稿,现仅存有八册,其中还有脱页,旧藏江夏徐恕处,吴承仕对其进行整齐缀辑,录成五卷。民国二十二年(1933),安徽丛书编印处把吴氏的辑本附在《通艺录》的后面,遂行于世。此书有校字和说义两种体例。本书以李元阳闽刻注疏为底本,并且在上方附有识语。上引有陆氏《释文》、杜氏《通典》、唐石经和张淳、李如圭、朱熹、敖继公诸本以校正其中的异文,近采顾炎武、张尔岐、沈廷芳、金曰追校本,还有当时的友好如戴震、金榜、汪肇龙、方晞原、汪中、段玉裁、刘台拱、阮元、汪竹香诸家说义来辨别其中的过失,并且自下已意,规正郑贾及先儒旧说,以陈述经注的本义。其所书的各条,间或也自署年月。有一条的末尾署癸丑四月,是为乾隆五十八年(1793)。当时,程氏已经六十九岁。大概其晚年所见,颇有异同,因而只署岁月来表明其先后变迁的轨迹。然而,引书有时直录成文,不加论断,有时又同说一事而义并列前后相违。《疑直》中的说丧服各条,今错见于丧服足征记中。同时,遣词述义也颇有损益之处。根据以上诸证,我们可以推测,《疑直》一书,大概端居治礼时有发正,就随事录于简端,以作为将来论撰的张本。可见,此为平时致力之书,并非礼堂的写定本,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它命名为《疑直》的原因,则是取曲礼疑事勿质直而勿有之义。《通艺录》刊成时,程氏已七十九岁高龄。《疑直》还没有成书,胡培翚的《仪礼正义》和杨大堉所补各篇就多次引用《疑直》中的成说,间或也称“程氏瑶田”、“程氏易田”。今与此书相对,有的语句义同而文句稍有增益,有的语句全部出于此书以外。可能程氏晚年整比旧业,删定成书,却来不及对其进行剞劂,等到胡氏撰新疏的时候,得到其定本而移录入《正义》。吴氏编辑此书,对于程氏校字各条,都加以省略。阮校既行后,文间危疑,都已经发正,其所依据的版本,也有出于《疑直》以外的,但为了避免繁文而不再甄录。此书有民国二十二年石印本。

猜你喜欢

  • 竹谱详录

    一卷。旧本题为元李衎撰。李衎生平,详见《竹谱》。李衎有《竹谱》十卷,《永乐大典》已采辑著录,故抄袭十卷之《竹谱》成一卷之《竹谱详录》,易如反掌,只是其“详”实难达到。对此,《四库全书总目》仅存其目,加

  • 书义原古

    一卷。清张瓒昭撰。张瓒昭字斗峰,湖南平江人。此书所刊行的,只是卷三,也就是《禹贡》一卷。开始时,此卷说秦汉以后,儒者的训诂皆局限于自己的见闻,不能推明圣人之意,表章此篇的实义,因而推明经文,力图补旧说

  • 燕间录

    见《河汾燕间录》。

  • 松泉诗集

    六卷。清江昱(1706-1775)撰。江昱字实谷,一字松泉。江苏仪征人。诸生。其弟拔灵官知县,江昱奉母就养,不与公事。江昱少有圣童之称。贪学,精《尚书》,尝与程延祚辨论《尚书》古文,嗜金石文学。长于诗

  • 溟池集

    十六卷。明张文柱(约1603年前后在世)撰。张文柱字仲立,江苏昆山人。生卒不详。万历十六年(1588年)举人。官临清县知县。著有《溟池集》。此集共十六卷,前七卷为诗、赋,后九卷为杂文。每篇之下,均标明

  • 蒙训

    一卷。清杨庆(详见《古韵叶音》)撰。此书共分十九个门类,皆采拾论述前人如何崇奉封建礼教、佛家戒律清规,将自己的言论行动,分成善恶两类,逐日登记,借以考验功过,祈求上天护佑。认为世间确有神灵,只要虔诚地

  • 读史商语

    四卷,明王志坚(1576-1633)撰。王志坚,昆山(今属江苏)人,字弱生,又字淑士、闻修,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迁贵州提学佥事,不赴。崇祯四年(1631)再以佥事督湖广学政

  • 孟子性善备万物图解

    清刘光蕡(详见《大学古义》)撰。是书卷首只一图,与其所解不甚照应。据所为解,应有气圈,形圈,物圈,人圈,心圈,身圈,家国天下圈等,此书俱无。唯所解颇多精义。如孟子论性善,都是据继善成性以后说,即是据气

  • 灵城精义

    二卷。旧本题南唐何溥(生卒年不详)撰。何溥,字令通,生平不详。此书分上下二卷。其上卷论形气,主要叙述山川形势、辨龙辨穴之法;下卷论理气,主要阐发天星卦例、生克吉凶之兆。宋以来诸家书目对此书都不著录,书

  • 读礼丛钞十六种

    十六卷。清李辅耀编。李辅耀,生卒年不详,字幼梅,湖南湘阴人,同治庚午(1870年)优贡,光绪丙子副贡,官浙江候补道。事母至孝,当他的母亲徐氏去世守丧时,哀痛倍至,而动辄以古礼行事。将母亲灵柩安葬在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