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仪礼逸经传

仪礼逸经传

二卷。元吴澄(1247-1331)撰。吴澄字幼清,号草庐,江西崇仁人。南宋咸淳末举进士不第。入元,荐擢翰林应奉文学。泰定初开经庭,吴澄为讲官。主修《英宗实录》,诏加资善大夫。广招门徒,从学者达数千人。所居草屋,程钜夫题词“草庐”,故称“草庐先生”,卒谥文正。除著《仪礼逸经传》外,还有《老子注》,并注《春秋》、《礼记》、《尚书纂言》、《易纂言》,并校定《皇极经世书》、《老子》、《庄子》、《太玄经》、《八阵图》等。《仪礼》有今文十七篇,古文五十六篇。古文《仪礼》有十七篇与古文《仪礼》同,余三十九篇称为《逸礼》。汉郑玄注《仪礼》时,曾引用过。至唐中以后,其书散失。吴澄《仪礼逸经传》,拾取《逸礼》之见于其他书者,以补《仪礼》所遗。其中逸经《投壶礼》、《奔丧礼》,取之《礼记》;《公冠礼》、《诸侯迁庙礼》、《诸侯畔庙礼》,取之《大戴礼记》,并与《小戴礼记》相参定;《中禘礼》、《霤于太庙礼》、《五居明堂礼》,取之郑玄《三礼》注所引逸文。体例仿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编次先后,皆按行礼节次,不尽从其原文,从二戴所引录,皆著出处,引郑玄《三礼》之注不著出处。而逸传,皆取之《大戴礼记》、《小戴礼记》。拾取颇为详尽,然而亦有疏漏。元汪克宽亦有《仪礼补逸》,吴澄《仪礼逸经传》与之相比,则条理更为精密,拓宽了《仪礼》研究范围。李俊明序称吴澄《仪礼逸经传》“继汉唐诸儒与朱熹后,造诣深奥,好礼之士,往往先观疏注旧本,考朱子《仪礼通解》,然后即取此书所释而深研究”。版本有元至正李俊明刊本、精钞本、陆有元刊本、明万历间刊本、清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刻《通志堂经解》本、乾隆五十年(1785)通志常刊修补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猜你喜欢

  • 七经掌诀

    一卷。清孟超然(1731-1797)撰。超然字朝举,号瓶庵,闽县(今福建福州)人。乾隆二十五年二甲进士,累官至吏部郎中。后典试广西,督学四川,廉正不阿,遇士有礼。以亲老告归,杜门却扫,潜心著述,主持鳌

  • 秘阁书目

    一卷。明钱溥撰。钱溥(约1415-1485),字原溥,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正统四年(1439)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历南京吏部尚书。此目又作马愉撰,二卷本。首列自序,为其致仕归乡后所作,自叙云曾入

  • 画史

    一卷。又称《米海岳画史》。宋米芾(1051一1107)撰。米芾,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世称米南宫。吴(今江苏)人,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徙湖北,晚居江苏镇江,建海岳庵。米芾性情狂放

  • 凝斋笔语

    一卷。明王鸿儒(生卒年不详)撰。王鸿儒字懋学,南阳(今属河南)人。少工书,家贫,为本府书佐。成化二十三年(1487)第进士,累擢山西副使。武宗时迁南京户部尚书。王鸿儒清正自持,为学务穷理致用,为世人所

  • 连城璧

    见《无声戏》。

  • 坦园诗录

    二十卷。《坦园文录》十四卷。清杨恩寿(1835-1891)撰。杨恩寿,字鹤俦,号蓬海、朋海、蓬道人。湖南长沙人。同治九年(1870)举人。在云南、贵州作幕宾多年。恩寿不仅工诗文,而且善写传奇,著作颇丰

  • 俗书正误

    一卷。见《字鹄》。

  • 月坡诗集

    四卷。清郭植(约1745年前后在世)撰。郭植字千岸,号月坡,古田(今属福建)人,生卒年均不详。郭植乾隆中登进士,工诗。本集分四编:《雪竹草堂集》、《北游集》、《台江草》、《温陵草》。以集中编年考之,迄

  • 新义

    一卷。吴刘廞(生卒年不详)撰,有些史籍类书又写成刘钦、刘欣、刘歆撰,皆以形近而字误。关于作者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极略。《隋书·经籍志》杂家类云:“梁有《新义》十八卷,吴太子中庶子刘廞撰,亡。”新旧《唐

  • 宋云行纪笺注

    不分卷。清沙畹撰。沙畹,(E,Chavaunes),法国人。宋云、慧生等出使西域访求佛经,《魏书·北史》及《释藏志传》。《隋书·经籍志》有慧生传一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并录宋云出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