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伤寒补亡论

伤寒补亡论

二十卷。宋郭雍(1095?-1187)撰。郭雍,字子和,号白云先生,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后隐居峡州(今湖北宜昌市东南)。作者早年业儒学,后潜心医学,另著有《郭氏传家易说》。此书为作者研究伤寒学成果,又名《仲景伤寒补亡论》。原书分七十余门一千五百余条,宋时刊本毁于兵火,遂失其第十六卷并后附方药五卷。今存清道光刊本内容为:卷一列伤寒名例十问,叙论五问,治法大要九问,脉法、刺法六问,仲景元化五问;卷二至卷三论仲景辨脉、平脉法;卷四至卷七为内经统论及伤寒六经证治;卷八至卷十二分叙汗、吐、下、温、灸、刺、水、火之法;卷十三至卷十五论两感等证;卷十六缺;卷十七至卷十八为痉、湿、暍等证;卷十九至卷二十为妇、儿诸证。作者研究《伤寒论》,认为该书已有残缺,故常取《素问》、《灵枢》、《千金方》、《类证活人书》以为参证,并折中宋代伤寒名家朱肱、庞安时、常器之三家之说,以补仲景原书阙略。常氏之书未能传世,而散见于郭雍此书,尤足珍贵。作者精研伤寒,多于平凡细微处显其灼见。如对太阳病有汗无汗二症研究,一般均以表虚表实言之,而郭氏则详论其理,为伤寒学创立了“卫气不共荣气和谐”的理论,足以开后人之茅塞。再如对厥病认识,郭雍首先强调要正确识其病、辨其证、究其因。他认为:“厥者,逆也。凡逆皆为厥。”而伤寒之厥,乃毒气并于阴经或阳经所致,与阴阳正气偏胜而厥者不同。其次,他引《素问》之说,提出寒厥手足冷,而热厥手足烫的创见,纠正了历来医家多以为厥证手足皆冷,而忽略《素问》热厥理论的偏执,丰富发展了仲景伤寒学说。书中将仲景原文与后世注文混杂,为其不足之处。此书对研究伤寒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有明万历二年(1574)刘氏刊本,清道光中刊本,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铅印本。

猜你喜欢

  • 四书杂考

    六卷。明薛寀编纂。薛寀生平事迹不详。是书依经次第,不分门类,《大学》一卷,《中庸》一卷,《论语》二卷,《孟子》二卷。所考以礼制为详,只引经典,不加考核。至如江海山水等类,引不胜引。又如“妖孽”引《尚书

  • 列子平议

    一卷。清俞樾(详见《易贯》)撰。此书是俞樾《读诸子平议》第六种。清儒校订《列子》者,多依世德堂本。俞樾撰此书,以张湛注为主,参用唐代卢重玄注本。书中评议之文,常有错误之处,如其对于《天瑞》中“九变者究

  • 保德州志

    ①十二卷,首一卷。清王克昌修,殷梦高纂。王克昌字燕及,号澹园,别号瀚渑,山东临淄县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经魁,三十年(1691)进士,三十八年(1699)授贵州贵定县知县。四十年(1701)调知

  • 东墅诗集

    六卷。明周述(?-1436)撰。周述字崇述,吉水(今江西吉水县)人。明永乐二年(1404)进士,廷试第二名,授翰林编修。宣德中累官至左春坊左庶子。著有《东墅诗集》。述性情温厚简静,文章雅赡。观是集,其

  • 广新方言

    二卷。陈启彤撰。启彤字筦侯,江苏泰州人。是编卷首冠以凌文渊序及宣统三年(1911年)仲春作者自序。末有率群附识。卷分上下,各冠以目。旨在增广《新方言》所未备。每一词条皆征引古训,其中以《说文》为主,间

  • 左传杜注补义

    一卷。清苏本洁撰。本洁字幼清,江苏常熟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举人,曾任兴化知府。作者认为,顾炎武《左传杜解补正》颇有未尽之处,故撰此编。本书重在推求文句、体味语意,而少有引据考证,所以以“补义”

  • 汉石经残字证异

    一卷(家刻本)。清孔广牧撰。广牧字笠塘,山东曲阜(今山东曲阜)人。此书卷首有仪征刘寿曾序。刘序认为,汉熹平石经,其文字与经典文字密切相关。就残字稍完备者而言,《尚书》则是东晋古文未出以前之本。《诗经》

  • 毛襄懋集

    十八卷。明毛伯温(?-1544)撰。毛伯温字汝砺(一作汝厉)江西吉水人。生年不详。正德三年(1508)进士。累官刑部尚书。总督宣大山西军务,有守边安境之功。卒谥襄懋。此本共诗十卷,文八卷。文格颇疏畅。

  • 谭子诗归

    十卷。明谭元春(1586-1637)撰。谭元春,字友夏,号鹄湾。竟陵(湖北天门)人。天启三年(1623)贡生。著有《谭友夏合集》。此集乃其选本,题曰庵订定,不知何许人。前有自序,并载诸稿自题之文。如《

  • 徂徕石先生文集

    二十卷。末一卷。宋石介(1005-1045)撰。石介字守道,一字公操,号徂徕先生,兖州奉苻(今山东兖州)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太子中允。官至山东郓城观察推官、南京留守推官。好学深思,身居要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