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儒门事亲

儒门事亲

十五卷。金张从正(约1156-1228)撰。麻知几等记补。一说为十四卷。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今属河南兰考)人。南宋兴定年间(1217-1222)召补太医,不久辞去。于学术远取于《内经》、《伤寒论》,近学刘河间刘完素。于用药偏重寒凉,尤对汗、吐、下三法更为纯熟,后世称之为“攻下派”,为金、元四大名医之一。麻氏从学于张从正,著有《治病撮要》、《伤寒心镜》、《秘录奇方》等书,对后世颇有影响。此书前三卷,相传为张氏亲撰,其余《直言治病百法》二卷、《十形三疗》三卷等各卷皆为其弟子麻氏据述记补。此书成于金正大五年(1228)。张氏认为医理唯儒家可明,事亲当知医,故名。书中分为说、辨、记、解、诫、笺、诠、式、断、论、疏、述、衍、诀。论病分风、暑、火、热、湿、燥、寒、内伤、内积、外积等,有十形三疗,有六门三法。名目颇为烦碎,但大致不离攻之主旨。对汗、吐、下三法的应用,较系统地反映了“三法”理论和实践。张氏认为病之产生乃邪气所致,非人体固有,邪气去自然元气恢复。又认为病有上、中、下之分,深、浅之别,“三法”可顿挫病邪之鸱张,又可除久羁之痼邪,故主张以汗、吐、下“三法”攻邪。然张氏过分强调“三法”临床作用,未免有失偏颇,如丹溪朱震亨当时即对此提出批评。张氏阐述攻邪与扶元辨证关系,丰富了《伤寒论》中“三法”内容,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元中统三年(1262)刻本、明嘉靖二十年(1541)刊本,光绪三十三年(1907)京师医局刻民国十二年(1923)补刻医统正脉本、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版本、195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宝制堂集

    二卷。明刘节(约1520前后在世)撰。刘节,字介夫,号梅国,大庾(今江西大余县)人。生平详见《梅国集》。此集系刘节官副都御史时由其子刘鲁掇拾其杂稿而成。编前有林庭、吕楠、方豪所作之篇序,皆称此集题为《

  • 云间志

    三卷,杨潜修,朱端常、林至、胡林卿纂。清嘉庆十九年(1814)华亭沈氏金陵刻本。杨潜,华亭知县。此志修于南宋绍熙四年(1193)。久佚。王鹤溪家有抄本,钱竹汀借抄于王鹤溪家,袁寿延复借钱氏抄本,转录以

  • 潜斋处语

    一卷。清杨庆(详见《古韵叶音》)撰。是书共分二十四个门类,体例效仿宋代理学家们口语问答、师徒论学的形式,不重文字修饰,但所论观点却甚为浅显。他以在梦境中梦得东晋道教炼丹家抱朴子葛洪为证,驳斥陈淳无鬼神

  • 南韵斋帖

    四卷。清荣郡王绵亿书。绵亿为荣纯亲王永琪之子,谥曰恪。永琪为清高宗乾隆皇帝之第五子。此帖于嘉庆时刻成。内容不按卷次,为《书七种》、《和御制诗》、《临米帖》、《〈孝经〉古本》、《临赵文敏〈兰亭〉》、楷书

  • 买花钱

    一卷。清徐石麒(约1644年前后在世)撰。徐石麒字又陵,号垣庵,江都(今属江苏)人。徐石麒精研名理,擅度词曲,工于诗文,巧于绘画,天资聪颖,沉静寡言。明朝末年正遇战乱,不参与科举应试,居家著书,有诗词

  • 欧余漫录

    十二卷。明闵元衢(生卒年不详)撰。闵元衢,字康侯,自号欧余生,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人。自以为终身不第,有似罗隐,乃著《罗江东外纪》,另著有《欧余漫录》、《吴兴艺文补》、《增定玉壶冰》等。乌程县有座升

  • 尚书考

    六卷。清李荣陛撰。李荣陛字奠基,号厚冈,江西万载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官云南知县。李荣陛不但攻击古文,还认为今文也有错误,连《大传》也是伪作。李荣陛所考也大都是《尚书》中的一些主要问题。他认为伏生所传

  • 李卫公通纂

    四卷。明王承裕(1465-1538)撰。王承裕字天宇,号平川山人,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七岁即能诗,少著《太极动静图说》。弘治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嘉靖六年(1527)累官至南京户部尚书,帝手书“

  • 古音表

    二卷。《音学五书》之五,清顾炎武撰。是书以表格形式析古音为十部:一东冬钟江;二脂之微齐佳皆灰咍(又支半、尤半;去声祭泰废;入声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黠鎋屑薛职德、又屋半、麦半、昔半);三鱼虞模侯(又麻半;

  • 金石文字记

    六卷。明顾炎武撰。顾炎武,详见《求古录》条。书中著录汉以来碑刻三百余种,以时代为序,每条下各缀以跋;无跋者,亦署立石年月及书写人的姓名。在考证中,力求辨正伪误。后门人吴江潘耒又补遗二十余种。碑字间有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