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六书类纂

六书类纂

九卷。清吴锦章(生卒年不详)撰。锦章兴山(今属湖北)人,尝为官于湖南。是书分类纂集说解,旨在为读者解决六书之惑。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五卷为原体篇、偏旁考、补逸、篆文类似考、建首之文,下编四卷为分析本字通假、正讹、杂说、附《字学寻源》。今摘原体篇要点于下:“指事之别于象形者,形祇一物,事赅众物。故一举‘日’、‘月’,一举‘上’、‘下’。指事亦得象形,盖有事则有形。由形以见意,故指事之文或称象形者,象其意耳,实与专象形者不同。”“独体成文为指事,合体成文为会意。合体之字固有属指事者,不能隶之会意,则虽合两文三文而成字者,皆应归指事中。”“六书之兴以象形为最古,自书体屡更,全失本形,取许书分别其形,自可贯通其义。”“象形与指事各文多为部首,尤为形声会意诸法所自出。”“会意之文与指事易混,许君之例必两文三文各有实义,彼此参合者乃为会意,若一文有实义,一文无实义,及所配不成,但见其象者,则皆指事之字。”“转注一法,戴东原主互训之论,桂段宗之。朱氏骏声以引申为转注,自信突过前贤;信如其说,九千余字无引申之义者几何?考本书说解,转者运也,注者灌也,必主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形声之字皆合两文而成,转注之字或取其意以配声,或取其声以配形,彼此之意宛转灌注,而究有一未成形者合之,与‘江’、‘河’之例迥不相符。”“假借一法,以一字作数字之用,而所用者实无其字,所谓‘依声托事’者也。至本有其字而以他字代之,及音义相近互相替换,在此作某,在彼作某,是为通用,不得谓之假借。”这些说法,基本合于许书之意,端绪分明,有助于初学。是书有光绪十七年(1891)刊本。

猜你喜欢

  • 医津筏

    一卷。清江之兰(生卒年不详)撰。江之兰字含微,歙县(今属安徽省)人。此书共四十篇。每篇均以《内经》之言为主,引证经文数言,而后分条疏论。有通行本。

  • 宝峰集

    二卷。宋赵偕(约1279年前后在世)撰。赵偕,字子永,慈溪(今浙江慈溪县)人。赵偕乃宋之宗室,宋亡不仕,隐于大宝山东麓,学者称“宝峰先生”。著有《宝峰集》。此集为其外孙顾恭所编,分上、下二卷,后在兵火

  • 渔洋山人著述

    四十种,二百五十三卷。清王士祯(详见《古欢录》)撰。王士祯著述甚多,仅《四库全书总目》就收著录及存目书达二十六种。《渔洋山人著述》收王士祯诗集七种、诗集精华一种、文集一种,杂著十五种、唐人诗选三种、明

  • 四明心法

    见《医家心法》。

  • 经问

    十八卷。《经问补》三卷。清毛奇龄(详见《仲氏易》)撰。此书为奇龄说经之语,其门人录之成编,皆一问一答,所以取名《经问》。《经问补》三卷,是其子远宗所补录,体例与前者相同。此书对诸经的训释证佐分明,可称

  • 周易虞氏义笺

    九卷。清曾钊撰。曾钊字敏修,又字勉士。南海人。道光拔贡,曾官钦州学正。清代张惠言曾著《周易虞氏义》,对虞翻易学作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和阐发。但其中亦存在许多失误。曾氏此书即补正了张氏的疏漏,严格遵守

  • 竹坡词

    三卷。宋周紫芝(1082-1155)撰。周紫芝字少隐,自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属安徽)人。绍兴中登第,历官枢密院编修、右司员外郎、知兴国军。《书录解题》载《竹坡词》一卷,此本作三卷。考卷首高邮孙竞序称,

  • 诗式

    一卷。唐释皎然(约760前后在世)撰。生平见《抒山集》(辞目)。此集前半部总论诗法,其后则以“十九字”为诗体分类,以“不用事”、“作用事”、“直用事”、“有事无事”、“有事无事,情格俱下”五格来论诗。

  • 六书通

    十卷。清闵齐伋(1580-?)撰。齐伋字寓五,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世所传朱墨字版、五色字版,称为“闵本”的书,大多为其所刻。是书成于顺治辛丑(1661年),闵氏已经八十二岁。是书大致仿朱时望《金石韵

  • 桂之华轩诗集

    四卷。《补遗》一卷。清朱铭盘(1852-1893)撰。朱铭盘字日新,号曼君。江苏泰兴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入吴长庆金州军幕,以积劳成疾,卒于军中。朱铭盘,年少家贫嗜古,诗才绝世。尝从方浚颐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