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几何补编

几何补编

四卷。清梅文鼎(详见《历算全书》)撰。《几何补编》是一部论述正多面体和半正多面体性质和计算的著作,写于1692年。书前梅文鼎自序说:“壬申(1692)春月,偶见馆童屈篾为灯,诧其为有法之形,乃复取《测量全义》量体诸率,实考其作法根源以补原书之未备。”《测量全义》十卷为意大利传教士罗雅谷(1590-1638)编译,载于《崇祯历书》中,其中有五种正多面体体积公式,并计算出了边长为100的各正多面体的体积,但未给出这些公式的来历。梅文鼎认真研究了这些多面体的几何性质,获得了计算各体内切球半径和体积的方法,他验证了《测量全义》中边长为100的正多面体体积计算结果,得出边长100的正二十面体体积为2181693,《测量全义》所录为523809,显然不对。在计算二十等面体和十二等面体各线段比例时用到了“理分中末”比例。他自序说:“《几何原本》理分中末线但有求作之法而莫知所用。今依法求得十二等面体及二十等面体之体积,因得其各体中棱线及轴心、对角诸线之比例,又两体互相容及两体与立方、立圆诸体相容各比例,并以理分中末为法,乃知此线原非徒设。”他还讨论了多面体的互容问题,尤其是正方体内容正十二面体,正方体内容正二十面体的作图法十分简洁。他写道:“置十二等面边为理分中末线之小分,求其全分为外切立方边。”“立方根与所容二十等面之边,若全数与理分中末之大分也。”“凡立方内容十二等面,皆以十二等面之边,正切于立方各面之正中凡六,皆遥相对如十字。假如上下两面所切十二等面之边横,则前后两面所切之边必纵,而左右两面所切之边又横。若引其边为周线,则六处相交皆成十字。立方内容二十等面边亦同”。“(十二等面的)外切立方与体内容立方径之比例,若理分中末之全分与其大分”。书中梅文鼎还给出了两种半正多面体的作法和性质,他称之为方灯体和圆灯体。”(方)灯体者,立方去其八角也。平分立体面之边为点而连为斜线,则各正方面内成斜线立方。依此斜线斜剖而去其角则成(方)灯体矣”。还可从正八面体作出这种方灯体:“凡八等面容(方)灯体,皆以(方)灯体之边线得八等面之半。”“圆灯为十二等面,二十等面所变。……皆于原边之半作斜线相连,则各平面之中成小平面。此小平面与原体之平面皆相似,即为内容(圆)灯体之面。……依此斜线剖之而去其角。”梅文鼎还进一步指出了这两种灯体的性质:“凡灯体可补为诸体”。“凡灯体棱之数皆倍于尖”。“凡灯体之棱皆可连为等边平面圈。”《几何补编》卷三讨论了方灯体、圆灯体的体积和边长的关系,方灯体与立方形、八等面体相互内接,圆灯体与十二等面体、二十等面体相互内接的各种情形。卷四讨论了“大圆容小圆法”。几个相等的小圆内切于大圆而又各自相切,小圆径与大圆径间的关系,这里需用到圆内接正多边形的知识。梅文鼎关于立体几何的研究成果是在不知道国外同类成果情况下独立得到的,代表了当时国内这方面的先进水平,有些成果具有实用价值。《几何补编》的版本有:《梅氏历算全书》本,多《补遗》一卷;《梅氏丛书辑要》本,后附《通率表》二页;《中西算学汇通》本。

猜你喜欢

  • 乐府古题要解

    二卷。唐吴兢(670-749)撰。生平详见《贞观正要》条。此书例释汉魏六朝古乐府诗及拟乐府诗一百二十余题,如《江南曲》、《度关山》、《长歌行》等,旨在探明各题的本源,有时也考证其中的故事,以“睹于本章

  • 王肃易注

    不著卷数。辑佚书,魏王肃撰,清黄奭辑,载于《汉学堂经解》中。王肃字子雍,历官侍中迁太常,后迁中将军,加散骑常侍。其事见于《三国志》魏志中。《隋书·经籍志》及《唐书·艺文志》载,其所作《易》传凡十卷,《

  • 谐铎

    清沈起凤(1741-?)撰。沈起凤字桐妻,号薲渔、红心词客,江苏吴县(今苏州)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二十八岁时中举,后屡试不第,五十岁前后,一度在安徽祁门县做过县学教官。一生穷困潦倒,主要靠卖

  • 泰轩易传

    六卷。南宋李中正撰。李中正淳安(今浙江淳安)人,旧本原题作“宋清溪李中正撰”,不确,宋无清溪,实为淳安人。卷末刊福州福清尉李舜举编集,漳州龙溪县尉李熙绩校正及董洪跋。此原为讲义,李舜举编集成书。此书不

  • 古文尚书

    三卷。清马国翰辑。龚自珍认为,孔壁中书固皆古文,然安国以今文读之,又与西汉之今文博士有什么区别呢?虽然说孔安国是古文家的开山之祖,如此看来也难以名实相符。而王先谦则认为,孔子当时用古字来书写“六经”,

  • 岳武穆遗文

    一卷。宋岳飞(1103-1142)撰。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少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宣和四年(1122),应招从军,隶宗

  • 钝安诗

    十二卷。《补遗》二卷。傅熊湘(1882-1930)撰。生平见《国文法》条。《钝安诗》的前十卷为作者亲手编订,其中,前八卷始于民国辛亥(1911年),迄于民国十三年(1924),为古今体诗,凡少时作品与

  • 存介堂集帖

    六卷。清张琦(生卒年不详)辑。张琦,字西侯,生性爱笔墨。在该帖之自序中,述及曾得元明清诸书家墨迹数十卷,便与人选择其中其它摹帖中少见的书迹加以摹勒,成于康熙四十三年(1705)七月。该集帖前有韩崇孟题

  • 琴溪集

    八卷。明陈寰(约1522年前后在世)撰。陈寰,字原大,江苏常熟人。生卒年不详。正德六年(1511)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陈寰与桂萼为同年,官翰林时,力斥萼议大礼之非,坐是移南京,旋告归。著有《琴溪

  • 南唐拾遗记

    一卷。清朝毛先舒撰。毛先舒(1620-1688),字椎黄,后来更名骙、字驰黄。清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明诸生。又尝从刘宗周讲学。不求仕进,能诗文、精通音韵,为西冷十子之首。与毛奇龄、毛际可齐名,时人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