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古今图书集成

古今图书集成

原名《古今图书汇编》,一万卷。清陈梦雷(1651~1741)原编。清蒋廷锡(1669~1723)等奉敕校勘重编。陈梦雷字则震,一字省斋,晚年号松鹤老人。福建闽侯人。康熙年间进士,受编修。为康熙第三子诚亲王胤祉词臣。蒋廷锡字扬孙,号酉君,又号西谷,亦号南沙,江苏常熟人。先由举人供奉内庭。康熙四十二年,诏以学问优良,赐进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工诗善画,为“江左十五子”之一。著有《青桐轩》、《秋风》等集。此书原在诚亲王胤祉的赞助下,由陈梦雷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编修而成。初名为《古今图书汇编》。取材极为广泛,十三经,二十一史,只字不遗。稗史、子、集,十亦只删一、二。辑为三千六百余卷。雍正初年,经雍正皇帝审阅,改名为《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特命户部尚书蒋廷锡等重新编校增删。至雍正四年(1726)修编完成。全书一万卷,总目四十卷,后附考证二十四卷。分六个汇编,三十三典,六千一百零九部,约一亿六千万字。六个汇编为:一、历象汇编。又分四典。1.乾象典。分天地、日月星辰、风云雷电、雨雪霜露等二十一部。2.岁功典。分季节、时令、寒暑等四十三部。3.历法典。分历法、仪象、漏刻、测量、算法、数目等六部。4.庶征典。分天文气象变异、水旱灾荒、人体异、禽兽鳞介昆虫草木异、宫室器用异等五十部。共一百二十部。二、方舆汇编。又分四典。1.坤舆典。分土、泥、石、砂、舆图、建都等二十一部。2.职方典。记京畿及清代各府建置沿革、疆域、星野、山陵等二百二十三部。3.山川典。分各地名山及江河湖海等四百零一部。4.边裔典。分朝鲜、新罗、百济、三韩、日本、长股、氐、羌、天竺、西夏、匈奴、回纥、蒙古等五百四十二部。共一千一百八十七部。三、明伦汇编。又分八典。1.皇极典。分君臣、帝纪、帝统、国号、帝号、纪元、君德、治道、用人、法令等三十一部。2.宫闱典。分后妃、宫女、东宫、皇子、公主附马、外戚等十五部。3.官常典。分宗藩、三恪、圣裔、官僚、将帅等,以及省府州县各级职官列传等六十五部。4.家范典。分直系亲属、旁系亲属、宗族等三十一部。5.交谊典。分师生、同学、同事、宾主、交际、世态等三十七部。6.氏族典。每姓分为一部、分为二千六百九十四部。7.人事典。分人身五官四肢、面貌形状、名字、称号、七情、命运、养生等九十七部。8.闺媛典。分妇女品德、知慧、能力等十七部。共二千九百八十七部。四、博物汇编。分四典。1.艺术典。分农、医、卜、星、相、术数、绘画、商贾等四十三部。2.神异典。分神仙、鬼怪、释教、道教、寺观、方术、服食等七十部。3.禽虫典。分飞禽、走兽、昆虫、鳞介等三百一十七部。4.草木典。分竹木、五谷、药材、瓜果、蔬菜、花卉等七百部。共一千一百三十部。五、理学汇编。分四典。1.经籍典。分经、史、子、集、类书、杂著等六十六部。2.学行典。分品性、修养、仪表、学识、名贤、等九十六部。3.文学典。分文体、诗赋、词典及文学家列传等四十九部。4.字学典。分音义、字体、书法、声韵、方言、纸、墨、笔、砚等二十四部。共二百三十五部。六、经济汇编。又分八典。1.选举典。分学校、教化、科举、出身、武举、吏员、隶役等二十九部。2.铨衡典。分官制、禄制、考课、举劾、升迁、罢免、封赠、封建等十二部。3.食货典。分户口、农田、蚕桑、荒政、赋税、漕运、盐法,平准、国用、货币、饮食、布帛以及金银珠宝等八十三部。4.礼仪典。分五礼、庆贺、吊唁、谥法、祀典、冠服等七十部。5.乐律典。分音乐、歌舞及乐器等四十六部。6.戎政典。分兵制、检阅、田猎、兵法、战略、军饷、屯田、马政、驿递及武器等三十部。7.祥刑典。分律令、审判、刑法、赦宥等二十六部。8.考工典。分工巧、木工、土工、金工、石工、陶工、染织、度量权衡、城池、桥梁、宫殿、苑囿、仓库、第宅、舟车、用品等一百五十四部。共四百五十部。每部之下按汇考、总论、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等项排列有关资料,有的还有图表。所录资料原书整部、整篇或整段抄录,并注明出处,便于查核。全书采集广博,资料宏富,分类详致,条理清晰,检一得百,通贯古今。是我国现存的较大的类书。深得国外汉学家的重视,称为“康熙百科全书”。但是,书中的资料多为辑录前人类书,校核粗疏,而且有任意删节之处。引文差误、错字漏字之处也多见。所以后人多有考其误者。有原稿本,天津李氏曾得残稿数百册,赠天津南开大学图书馆。雍正六年(728)内府始印铜活字本、1934年上海中华影铜活字本,附《考证》二十四卷。1964年台北文星书店影印该书时所编《索引》可供参考。

猜你喜欢

  • 双峰存稿

    六卷。宋舒邦佐(1137-1214)撰。舒邦佐字辅国,一字平叔。江西靖安人。淳熙进士,授鄂州蒲圻主簿,旋改潭州善化主簿、衡州录事参军。为官廉洁著称,其认为“吏蠹易滋,民冤难伸”。著有《双峰猥稿》、《厉

  • 证学编

    四卷。附《证学论策》一卷。明杨起元(生卒年不详)撰。杨起元字贞复,归善(属广东省)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选庶吉士,学于罗汝芳。张居正恶讲学,汝芳被劾罢,而起元自如。累官吏部左侍郎卒。杨起元清修

  • 建隆寺志略

    十卷。清释昌立纂辑。史椿龄、陈寓泰编次。释昌立,号小支者,道光间建隆寺僧。史椿龄,江都(今江苏省江都县)人,陈寓泰,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建隆,宋太祖开国年号,太祖平李重进于扬州,即在驻地建寺,并以建

  • 易经音训

    不分卷。清杨国桢主持编校。杨国桢,崇阳人。嘉庆进士。抚河南七年,悯读书人得书难,刊十三经读本,又因《论语》、《孟子》家有其书,去之。只刊十一经。此《易经音训》即其一。由开封知府存业、知县袁俊、汪杰、李

  • 逊志斋外纪

    二卷,《续集》二卷。明姚履旋撰。履旋,上元(今江苏南京)人。生卒仕履不详。该书主要汇编诸书所记方孝孺殉难以后之事及文移、案牍之类。共分10类著录。其内容皆采自诸书,无有新意,然第九类“复姓”中记孝孺幼

  • 敬义录

    一卷。清代黄文澍撰。全书也是《石畦集》中之一,主要是以叙述程朱学派理论来批驳陆王一派学说,书中有些地方论述不够明确。

  • 伤寒论直解

    六卷。清张锡驹(生卒年不详)撰。张锡驹字令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出身于医学世家,其父张大章,欲著书而未成,命锡驹继承其志而著书。张氏从师于张卿子,对《伤寒论》颇有研究。当时同郡张志聪、高世栻等聚众

  • 六朝通鉴博议

    十卷,宋李焘(1115-1184)撰。李焘字仁甫,又字子真,号巽岩。南宋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绍兴年间进士,最初在川中任地方官多年,关心民瘼。后任内外官,主持修史时间最长,对当代典章制度颇为谙熟。后

  • 六书假借经征

    四卷。清朱骏声撰。参见《说文通训定声》。这是一部征引经书语例说明假借字的书。上古字少,故有假借,在典籍中占十分之二三。假借因乎声,通假借必须通古音,否则就无从了解假借,就会以假借为正字,以至缪于古训。

  • 六书会原

    十卷。清潘肇丰(生卒年不详)撰。肇丰字古堂,浙江余姚人。此书正文八卷,《补遗》、《互讹》各一卷。据其《凡例》所述,以为文字始于一丨丿。由此或弯或曲而为若干字,又由此或重叠错并而为若干字。从此凑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