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史通

史通

二十卷,唐刘知几撰。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著名历史学家。20岁举进士,授获嘉县主簿,潜心经史诸子及杂记小书。武则天临朝时,下制九品以上各言时政得失,刘知几上表陈四事,言词直切。又著《思慎赋》,既以刺时,又求自全。圣历二年(699),始至京师历右补阙、定王府仓曹参军,预修《三教珠英》。长安二年(702),迁著佐郎。三年,兼修国史,又迁左史,与吴兢等修《唐史》。旋罢史任,擢凤阁舍人,自撰《刘氏家史》、《谱考》共十八卷。中宗神龙元年(705),授著作郎、太子中允、率更令,兼修国史如故,又与徐坚吴兢等重修《则天实录》,并在史馆开始私撰《史通》。景龙三年(709),迁秘书少监,修史如旧。明年,撰成《史通》二十卷,累迁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馆学士,依然修国史。玄宗即位后,预修《姓族系录》,又迁左散骑常侍,并继续修订《史通》。开元四年(716),与吴兢撰成《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共五十五卷,受到奖赏,封居巢县子。九年,长子犯事配流,刘知几诣执政诉理,玄宗怒贬其为安州别驾。除零星保留至今的单篇文字外,《史通》是刘知几史学生涯的结晶。《史通》分内、外篇,内篇十卷三十六篇,外篇十卷十三篇。该书虽然是刘知几“载削余暇,商榷史篇,下笔不休,遂盈筐箧”,断断续续,随感随写,但全书最终是经过“区分类聚,编而次之”才成书的。(《史通序录》)内篇三十六篇,是对唐代以前史学的总体估价和基本总结,不重一书、一人的是非得失,因而有某书、某人在此为是,在彼又为非的情况,貌似自相矛盾,实则反映刘知几的客观态度。外篇十三篇,逐渐转为具体问题的论述。就全书而言,内篇之首“六家”为总纲,由“六家”归结为“二体”。唐初纪传体断代史取得“独尊”地位,内篇即以纪传体断代史为主要论述对象,外篇才以专篇分论《尚书》、《春秋》、《左传》等“三家”得失。《国语》作为国别史,秦汉以后仅有十六国割据,故在“古今正史”中叙及,不单列专篇。所谓“先有外篇,乃撷其精华以成内篇”的说法,完全忽略了《史通》是经“区分类聚,编而次之”的一部体系严整的论著。贵实录与扬名教,是贯穿《史通》全书的两项基本思想。书中出现“实”字一百七十余处,在“求实”意义上使用“实录”一词不下三十处,其它还有“审实”、“摭实”等用语以及相类的表述如“董、史之直”等。“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成为《史通》中的一句名言。同时,书中强调:史官之责,能申藻镜,别流品,则“惩恶劝善,永肃将来;激浊扬清,郁为不朽者”。(《品藻》)两者互相依存和彼此制约,构成《史通》完整的思想体系。欲“扬名教”,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求实录”,倘若“事皆阙如,何以申其褒奖”?反过来,“贵实录”又不能无所顾忌地追求完完全全的真实,必须得在“名教”范围内为尊者讳,即所谓“史氏有事涉君亲,必言多隐讳。虽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曲笔》)书中“理”字出现近130次,多指事物本质和普遍法则,亦有指常识和道理者,颇值得注意和探究。《史通》的主要贡献,大体可以归纳为五点。其一,系统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史书体例,使纪传体断代史的编纂规范化、程式化。六家、二体、杂述三篇,尽叙唐代以前“史之流品”及其演变。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论赞等篇,专题讨论纪传体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其次,系统考察了唐代以前的史官制度和史书编纂的演进,奠定了史学史的最初基础。史官建置、古今正史、杂述三篇,相互呼应,成为唐代以前的史学发展简史。其三,刘知几提出史家修养的标准,即所谓“史才须有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内中,以史识最难得,史才次之,史学再次之。其四,书中关于修史具体手法和要求的论述,进一步完善着史书的编纂方法。序例、题目、断限、编次、称谓、采撰、载文、补注、言语、浮词、叙事、模拟、书事、人物、烦省、点烦、暗惑等篇,从体裁的选择、题目的确定、时间的断限、编纂的布局至史事的去取、人物的品评、文字的叙述、语言的运用以及史料的范围、鉴别、采摘等,无不在论述之列。直书、曲笔等篇,不仅将二者作为两种对立的史法,还视之为两种对立的史德。其五,《史通》问世,使史学评论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史通》是刘知几卒后由其次子刘餗抄录进上的,在当时并不受重视。南宋时始有刻本,但朱熹亦“未获见”。据《玉海·艺文·论史类》著录,内篇辨职以下,缺体统、纰缪、弛张、文质、褒贬五篇。现今可以见到的最早版本是明嘉靖年间陆深所刻,因无别本参校,脱讹颇多。万历五年,张之象见宋刻本,校而刊之,较为完善。1961年,中华书局据张之象校刊本影印刊行。万历三十年(1602),张思鼎“家有抄本”,又得陆深刻本,校刊删定,该书始见流行,《四部丛刊》影印为善本,但其似未见张之象本,仍多脱误。其后,训释《史通》之作相继问世。清乾隆十七年(1752),浦起龙博采众长,撰成《史通通释》。是后,刊布《史通》多与《通释》同行。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浦起龙《史通通释》校点本。近年来,贵州、重庆又出版有《史通笺注》、《史通新校注》。

猜你喜欢

  • 蛰云雷斋丛书

    十四种,四十九卷。清佚名编。此丛书未著编者名氏,收书以清代学者研究经史的著作为主,兼及杂家著述。其中以廖平、康有为二人著述最为重要。廖平治经前期倾向今文学,于今文学颇有贡献。康有为亦主今文之说,故二人

  • 袁氏丛书

    九种,十九卷。明袁颢、袁仁等撰,袁黄编。袁黄字坤仪,号了凡,浙江嘉善人。万历年间进士,曾官兵部主事,著有《评著八代文宗》、《袁了凡纲鉴》等。是编收袁氏家族著作。袁颢字菊泉,袁黄之曾祖;袁仁字良贵,袁黄

  • 古今医统大全

    一百卷。明徐春甫(1520-1596)撰。徐春甫,字汝元,号思鹤,祁门(今属安徽省)人。曾从名医汪宦学医,博通内、妇、儿各科医术。不计名利,以救人为己任,后授太医院官职。以《内经》为本,推崇李杲,具有

  • 圣济经

    十卷。宋徽宗(1082-1135)撰。宋徽宗皇帝赵佶,喜诗文,善书画,通医学。北宋一朝,皆重医学,徽宗自己好此道,所重尤甚于历代皇帝。《圣济经》传为徽宗亲撰,又名《宋徽宗圣济经》。此书于政和八年(11

  • 续纂扬州府志

    二十四卷。清方浚颐修,晏端书、钱振伦、卞宝第纂。方浚颐,安徽定远县人。进士,同治八年(1869)任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晏端书,字彤甫,江苏仪征人。进士,翰林院编修,曾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浙江巡抚,

  • 闲云馆集抄

    六卷。明张位(约1582年前后在世,生卒不详)撰。张位字明成,江西新建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卒追谥文端。张位著有《问奇集》,已著录。是集据书前于慎行原序,称“有内外二编”。今本乃

  • 操缦录

    十卷。清胡世安(生平见《大易则通》)撰。此书专辨丝音。杂引古书为证,兼及诗赋。书中共分四门:一是“离音弋载”,统论声律;二是“乐统博稽”,论琴;三是“遗音缀笔”,论瑟;四是“丝系衍记”,论琵琶、筝、箜

  • 西来初地华林寺考访记

    一卷。清代葛定华(生卒年不详)撰。华林寺,旧名西来庵或西来初地,为广州佛教五丈丛林之一。相传,三藏法师菩提达摩自南印度泛海东来弘扬佛教,在此登岸,后来于此地建寺故有此题寺名。葛定华游观此寺,遂作《西来

  • 骆文忠公年谱

    一卷。清骆秉章(1793-1867)自述。秉章字门,号儒斋。广东花县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任湖南巡抚,曾固守长沙,全力支持曾国藩编练湘军,出兵镇压贵州苗民和号军起义。后

  • 观无量寿佛经疏

    一卷。隋代释智撰。智生平事迹详见《维摩诘所说经文疏》辞条。《观无量寿佛经疏》是由智讲说,弟子灌顶听记整理成书。此疏以心观为宗,实相为体,心观净即佛土净。生善灭恶为经力用,大乘方等而为教相。主旨在于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