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吉林通志

吉林通志

一百二十卷。清长顺、讷钦修,李桂林、顾云纂。长顺,(1839-1904),初名常顺,字鹤汀,一作和亭满洲正蓝旗人,郭博罗氏。早年出身蓝翎侍卫,以镇压回民起义有功,擢头等侍卫加副都统衔。同治十年(1871)署乌里雅苏台将军,后调任巴里坤领队大臣、哈密帮办大臣等。中日甲午战军爆发后,以吉林将军身份奉命节制奉天各军,并率所部五千至辽阳地区防守。二十六年俄军入侵吉林,他派员至哈尔滨乞和,俄军占领吉林省城后,他成为俄军控制下的傀儡,后卒。讷钦,吉林分巡道。李桂林字子丹,临榆人,翰林院侍讲衔修编。顾云,廪贡生出身,总办提调。光绪十七年(1891),长顺奏请编修专志,二十三年(1897)三月开局修志,聘李桂林、顾云总其事。广征博采,历时二年多而告竣。《吉林通志》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全书一百二十卷,分为:卷一至卷五圣训志;卷六天章志;卷七至卷九大事志;卷十至卷十二沿革志;卷十三至卷二十七舆地志,包括天度、疆域、山、水道表、水道、城池、廨署、坛庙附祠祀、风俗;卷二十八至卷三十五食货志,包括户口、田赋、屯垦、蠲缓、物产、土贡;卷三十六至卷四十三经制志,包括礼仪、禄饷、仓储、钱法、矿厂、商务、征权;卷四十四至卷四十九学校志,包括祀典、学宫、学署、学额、选举、书院;卷五十至卷五十七武备志,包括兵制一兵制二驻防、兵制三练军、兵制四靖边军、兵制五吉林营练军、分界、船舰、驿站;卷五十八至卷七十一职官志,包括国朝、国朝表、裁缺表、宦绩;卷七十二至卷一百一十九人物志,包括唐辽、金、元明、国朝、世职表,忠义、耆旧、寓贤、列女;卷一百二十金石志;卷一百二十一至卷一百二十二志余。表散归各类,图附于后。此志体例完备,门类排列清晰,甚得体要。人物志,援据册籍,旁征金石,补正史传者甚多。舆地、食货、经制、学校、职官等门,内容宏富,考证也很精当。其中记载了明清以来许多珍贵的地方资料,如曹廷杰西伯利调查的记述,特林永宁寺碑的二通碑文等,极有参考价值。此外,该志尚能以简御繁,文简意赅,不愧为吉林省重要方志之一。有民国十九年(1930)重印本。

猜你喜欢

  • 山河舆地考

    十九卷,末一卷。明程禹谟纂。明抄本。卷一总目;卷二历代总图;卷三皇明总图;卷四北直;卷五江南;卷六山西;卷七山东;卷八河南;卷九陕甘;卷十浙江;卷十一江西;卷十二湖广;卷十三四川;卷十四福建;卷十五广

  • 经苑二十五种

    二百五十卷。清钱仪吉(1783-1850)编。钱仪吉字霭人,一作蔼人,初名逵吉,号衎石,又号心壶、新梧,浙江嘉兴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户部主事、累迁给事中。后因事罢官,主

  • 元图大衍

    一卷。明马一龙撰,马一龙其事见于《明史·李枟传》,唯不载著有此书。此书首言太极为元气未破之象,有名而无状。谓元气之胞可以象之,若气球,剖混沦之象,阳动而伸为奇,阴静而虚为偶,夫两象天地也。所言乃太极生

  • 广金石韵府

    五卷。清林尚葵、李根(二人生卒年不详)同撰。尚葵字朱臣,莆田(今属福建)人。李根字阿灵,一字云谷,侯官(今福建闽侯县)人。工画佛像,精篆籀小楷。此书用朱墨二色,校以四声部次,朱书古文篆籀之字,墨书楷字

  • 读易近解

    二卷。清汤秀琦撰。汤秀琦号弓庵,江西临川人。顺治中以岁贡生官至鄱阳县训导。该编取《周易图说》为之发明,使之浅显易解。旧有图者,则因图而加以推衍。旧有说而无图者,则补图以佐证之。于易而专主数,于数又专主

  • 养云山馆法帖

    一卷。清吴公谨(生平详见《月轮山寿藏记》)辑。此帖是摹刻明代祝允明的《成趣园记》。按其自题所说,原祝允明真迹藏于黄小松司马家所藏,孔谷园将其刻入《玉虹楼鉴真帖》,吴公谨是在孙东雅孝廉家见孔刻,觉其一二

  • 王文正笔录

    一卷。宋王曾(978-1038)撰。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真宗咸平五年科举,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状元及第。累官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谥文正。此书所记皆

  • 左传分国纪事本末

    十六卷。清张问达(详见《易经辨疑》)撰。此本为传抄本,共十六卷,大体上仿宋人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体例,将《左传》之文,分国类聚,每事为一篇,各排比其次第,而详叙事件的始末。首为《周天王传》,以下依次为

  • 由余书

    一卷。周由余(生卒年不详)撰。由余《汉书·古今人表》作繇余,繇与由同音。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史籍记载极为简略。《史记》、《韩非子》、《吕氏春秋》、《说苑》等书记其为晋人,亡入戎,其后展转入秦。班固《汉书

  • 妙法莲华经义疏

    十二卷。唐代释吉藏撰。吉藏生平事迹详见《华严经游意》辞条。《妙法莲华经义疏》与《法华经玄论》,均为吉藏投足天台智者大师以前,即开皇十五年(595)前的作品。反映了吉藏当时对《法华经》的理解程度和认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