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吴梅村词

吴梅村词

一卷。清吴伟业(1609-1672)撰。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鹿樵生,太仓(今属江苏)人。幼禀异慧,受到复社领袖张溥的赏识,被收为弟子。崇祯三年(1630)举人,四年(163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东宫讲读、南京国子监司业等职。十四年(1641)告假归里。弘光朝拜少詹事。因与权臣马士英、阮大铖不合,不久即还乡。一度隐居不出。顺治十年(1653),迫于压力,应召赴京仕清,初授秘书院侍读,升国子监祭酒。十三年(1656)以奉嗣母之丧辞归。自此,徜徉山水,留连诗酒,直至去世。吴伟业才华盖世,不仅擅长诗、词、文、曲,还精通书法和绘画。而尤以诗著称,时人将他与钱谦益、龚鼎孳合称为“江左三大家”。吴伟业诗今存一千余首,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反映明末清初的史事。这类诗篇,从不同角度展现出社会的风云变化,被人誉为“一代诗史”。二是反映民生疾苦和民族压迫。三是抒发救国之思,表达屈节仕清的愧疚与痛苦。在艺术上,其诗表现出激楚苍凉、风骨遒劲,同时又宛转如意、华艳动人的基本特征。其词作不多,但在词坛上却颇有影响,他的词流丽稳贴,寄慨深长。其文章,虽委曲条畅,亦有可取,但总的来说,成就不及诗词。除诗文外,还著有《秣陵春》传奇,《通天台》、《临春阁》杂剧。这些作品,都是借历史故事寄托兴亡之感,曲文典雅,故事离奇,头绪纷繁,不适于演出,但在文人中有较多的读者。其诗文集为《梅村家藏稿》五十八卷。另有史乘《绥寇纪略》十二卷,补遗三卷。本书收词九十二首。然如次章云:“误信鹤声枝上,几度楼头西望。薄倖不归来,愁杀石城风浪。无恙无恙,牢记别时模样。三章亚,小阁焚香闭坐。撼撼纸窗风破,女伴有谁来。管领春愁一个,无那无那,斜压翠衾还卧。”皆宛转低徊,凄凉哀怨。又〔贺新郎〕病中有感一阕,盖绝笔之作。词云:“万事催华发,论龚生天年竟夭。高名难没,吾病难将医药治。耿耿胸中热血,待洒向西风残月。剖却心肝今置地,问华佗解我肠千结。追往恨,倍凄咽,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沈吟不断。草间偷活,艾炙眉头瓜喷鼻。今日须难诀绝,早患苦重来千叠。脱屣妻孥非易事,竟一钱不值何须说。人世事,几完缺。”历鹿牵肠,哀音低转。伟业身事两朝,贻讥当世,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然使后世读此词者,亦可以怜其身而哀其志。有光绪十六年(1890)刊本。

猜你喜欢

  • 忠愍集

    三卷。宋李若水(1093-1127)撰。李若水原名若冰,字清卿。洺州曲周(今河北曲周)人。靖康初,以上舍登第。由大学博士历官吏部侍郎。曾随钦、徽二帝入金营,金将逼二帝易服,他抗言力争,痛骂金人为狗。粘

  • 读论孟笔记

    三卷。清方宗诚(1818-1888)撰。方宗诚字存之,安徽桐城(今安徽桐城)人。著有《春秋集义》十二卷,《同子通书讲义》一卷。是书卷首有宗诚自序,大旨就《集注》而推阐其义,不及名物训诂,对佛学老庄列之

  • 大儒粹语

    二十八卷。清代顾栋高(1679-1759)编写。顾栋高见《尚书质疑》。此书为宋代以来,诸儒家讲学的言论汇编,旨在调停朱(熹)陆(九渊)二派的争辨。全书摘录了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杨时、谢良佐、吕大

  • 二知轩诗钞

    十四卷。《续诗钞》十八卷。《文存》三十四卷。清方浚颐(1815-1889)撰。方浚颐,字子箴,号梦园,安徽省定远县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授职编修,历官广东盐运使署布政使、四川省按察使。浚颐

  • 青金集

    八卷。明史迁撰。生卒年未详。史迁,字良臣,号清斋,江苏金坛人。元季隐居教授。洪武初,累征方起,除蒲城知县,迁忻州知州,复知廉州,颇有政声。事迹具详《(光绪)金坛县志》政绩传。著有《和元遗山乐府》。此编

  • 古杼秋馆遗稿

    三卷。清侯桢(?-1862)撰。侯桢字勤,金匮(今江苏无锡)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举人。侯桢与其友张端甫同师事梅曾亮学习古文。屡应试皆不中。太平军占领金匮后,逃至常熟,困苦终了。侯桢著有《禹贡古

  • 角上明人尺牍

    二卷。清黄定兰辑。此帖收明代二十六人尺牍,为丰白庵、屠简、张东沙、丰南禺、屠行虚、沈佳则、俞文曦、李之文、陈后冈、范东明、汪长文、沈文恭、叶乡朗、杨梦亭、闻隐麟、沈云冲、柴以观、沈鸿泰、庄天目、李金峨

  • 后六帖

    见《白孔六帖》。

  • 五百家注音辩昌黎先生文集

    四十卷。宋魏仲举编。魏仲举,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书前题庆元六年(1200)刻于家塾。首列评论、诂训、音释、诸儒名氏一篇,自唐燕山刘氏至颍人王氏,共一百四十八家。又附以新添集注五十家

  • 大泉图录

    一卷。清鲍康撰。鲍康,详见《续泉汇》条。前有鲍氏自序,次图录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大钱,次图新疆各钱、大钱别品,及前所遗与吉语各钱;并抄板式样,为补遗。末以与阎丹初论钞诸书附之。书中所图,其咸丰大钱,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