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唐韵

唐韵

五卷,唐孙愐撰。孙愐,唐代音韵学家。愐一作缅,天宝中官陈州司马。《唐韵》早已亡佚,近代发现唐人写本《唐韵》残卷,据考是书有二种版本,一本成于唐开元年间,一本成于唐天宝年间。孙愐《唐韵序》,宋修《广韵》刊载,一向通行。王国维认为:(1)书名又称《广切韵》,略称《切韵》或《广韵》。(2)书有开元本与天宝本,差别颇大。开元本部目次序大致与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同。天宝本分韵加密,平声多出三韵,上去声亦各多出三韵,入声多两韵。(3)二本下平声韵目序数均与上平声衔接。王氏认为二本皆孙愐所作,开元本为初撰之本,天宝本则为重定之本。唐兰则认为天宝本并非孙愐所作。天宝本是否为孙愐所作,尚有待研究,开元本出于孙愐之手则是确定无疑的。开元本原书久佚,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明项子京所藏《唐韵》五卷,前有孙愐序及韵部数目。根据这些材料,我们对开元本《唐韵》可以有如下了解:(1)全书共分五卷。(2)平声上二十六韵,平声下二十八韵,上声五十二韵,去声五十七韵,入声三十二韵,凡一百九十五韵。较《切韵》多两韵,与《王韵》总数同。(3)卞氏所录孙愐《唐韵序》与《广韵》前所载者文句颇异。王国维谓“《唐韵》有开元、天宝二本,亦有二序,今《广韵》前所载,乃合二序为一,违失甚矣”。(4)是书很注意辨正形体,故“字体偏旁,点画意义,从木从扌,著彳著亻,并悉具言”。辨正形体主要依据《说文》《玉篇》等。(5)增加了很多注解,字义之外,事物名称、姓氏原委、州县名号等均加以注释,某些“异闻奇怪传说”也写进注解。引据颇为广博,字书、韵书、训诂书如《三苍》、《尔雅》、《字统》、《字林》、《说文》、《玉篇》、《声谱》等之外,尚旁及经史子集等著作。(5)开元本《唐韵》写成时间不会迟于开元二十年(732年),因为开元本序中有“及武德以来创置,迄于开元二十年并列注中”的话,王国维谓“此实当时进书之序”。又其书载郡县建置迄于开元二十年。并自署行陈州司法参军事,尚在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之前。这些都足以证明此本完成于开元二十年之前。天宝本也早已散佚,但可供参考的材料较开元本多,其中著名的是蒋斧所藏唐写本《唐韵》残卷,据王国维考证,即天宝本残卷。是本有国粹学报馆影印本。魏了翁《鹤山大全集》录有《唐韵后序》。另有P2016号残卷,为伯希和所窃,存巴黎国家图书馆,国内辑入《瀛涯敦煌韵辑》中。根据这些材料,可对天宝本有如下了解:(1)天宝本不论是否为孙愐所作,但它确是开元本的增字加注本,而且“为晚唐人所为”。(2)这部书大约成于天宝十年(751年),因为序文中有“岁次辛卯天宝十载”的话。(3)与《陆韵》比较,天宝本平声从“真”韵中分出“谆”韵,从“寒”韵中分出“”韵,从“歌”韵中分出“戈”韵;上声从“轸”韵中分出“准”韵,从“潸”韵中分出“缓”韵,从“哿”韵中分出“果”韵;去声从“震”韵中分出“稕”韵,从“翰”韵中分出“换”韵,从“箇”韵中分出“过”韵;入声从“质”韵中分出“术”韵,从“末”韵中分出“曷”韵,共增加了十一韵。与《王韵》或开元本比较,少上声“广”韵与去声“酽”韵。全书分二百零四韵。(4)此本增字加训。所增字大多注明出处,如增“慾”字,注“出《说文》”;增“肐”字,注“出《纂文》”。训解颇详明,引据亦丰赡。(5)对《陆韵》有所刊正,如蒋斧藏本“证”韵“瞪”字下注云“陆本作眙”。“麦”韵“”字下注云“陆入格韵”。《唐韵》之称仿效《周礼》,“唐”指唐代,是书在唐代影响很大。宋徐铉为《说文》各篆所注切语,一般认为采自《唐韵》,此说董同和《汉语音韵学》认为“大成问题”。

猜你喜欢

  • 畿辅水利辑览

    一卷。清吴邦庆撰。吴邦庆,字荠峰,霸州人。容貌修伟,气度端凝。少孤,事母尽孝。母督之过,常令长跪。年二十五以拔贡生官昌黎训导修学宫勤课士。乾隆六十年(1795)举于乡。嘉庆元年(1796)为进士。改庶

  • 周易施氏章句

    一卷。西汉施仇撰。辑佚书,清马国翰辑。施仇字长聊,沛(今江苏沛县)人,生活于汉宣帝时代。少从田王孙受《易》,与孟喜、梁丘贺并为门人。后诏拜为博士,宣帝甘露中参加石渠阁会议,与诸儒杂论五经同异。弟子张禹

  • 绿筠轩诗草

    一卷。清梅芬撰。梅芬,字素娟,吴江(今江苏苏州市南部)人。生卒年不详。嫁陈家修。梅芬好读书,能诗文。是集由梅芬之子嵩生所编校。卷首有序四篇,诗百余首。有乾隆庚午(1750年)刻本。皆醇书屋藏版。

  • 片石斋尽余诗草

    四卷。清马士琪撰,马士琪,生卒年不详,字韫雪,河南祥符人,(有书作四川西充人)。马云锦之女,晋城知县祥符张应垣之妻。清代诗人。性喜读书,至老不辍。诗有风骨。其诗《齐云楼》云:凭栏天际荡心胸,一片云飞接

  • 二徐说文同异附考

    不足卷。清董诏撰。参见《说文测议》。此编见于《说文测议》第七卷。二徐之异,不下千事,而董氏所考仅二十一字,实乃挂一漏万,无足轻重。

  • 檀雪斋集

    四十卷。明胡敬辰(约1636年前后在世)撰。胡敬辰,字直卿,浙江余姚人。生卒年不详。天启二年(1622)进士。官至江西驿传道,终光禄寺录事。是集凡四十卷。以其所著诗赋杂文及官县令时谳牍共为一编。其文艰

  • 蜀方言

    三卷。张慎仪撰。张氏生平见“方言别录”。卷首冠以凡例四则,述其纂辑之旨。搜辑四川方言词,以李实《蜀语》为最早,李书搜辑未为赅备,张氏遂博采旁搜,辑录四川方言词七百八十六条。隐以《尔雅》体例编次。各条之

  • 元相臣传

    十二卷。明魏显国撰。显国情况见《历代相臣传》条。该书主要记元一代宰相之事迹,自耶律楚材至布延巴哈,共26人,各自为传,全抄《元史》原文,且前后凌乱倒置、脱误者甚多,故该书价值不大。

  • 西夏文缀

    三卷。清王仁俊(详见《辽文萃》条)辑。王仁俊认为西夏思恭子弟,一姓相传,历王五代,元昊崛兴,翻译经典,崇尚儒术,尊孔子为至圣,帝之以文宣,衣冠制度奄有中国遗风,其文章辞命,有可观者。遂于编次《辽文萃》

  • 读左卮言

    一卷。清石韫玉(1756-1837)撰。韫玉字执如,号琢堂,吴县(今江苏吴县)人,乾隆庚戌(1790)一甲一名进士,授编修,历官山东按察使,降编修。著作刊为《独学庐全稿》。《读左卮言》是读书随笔所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