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墨薮

墨薮

二卷。附《法帖释文刊误》一卷。旧本题唐韦续(生卒年及里贯不详)撰。《墨薮》辑录前人论书之语,共二十一篇。所列篇目皆不列撰录者姓名,有的还加以删削,令后人难以深察。《墨薮》分上、下两卷。上卷共录十篇:“五十六种书”第一,“九品书”第二,“书品优劣”第三,“续书品”第四,“梁武帝书评”第五,“书论”第六,“论篆”第七,“用笔法并口诀”第八,“用笔阵图法”第九,“笔阵图十二章”第十;下卷辑录十一篇:“张长史十二意笔法”第十一,“王逸少笔势传”第十二,“虞世南笔髓论”第十三,“王逸少笔势图”第十四,“笔意”第十五,“晋卫恒等书势”第十六,“劝学”第十七,“贞观论”第十八,“书诀”第十九,“徐氏书记”第二十,“唐朝书法”第二十一。其中上卷第一篇之“五十六种书”中,韦续详细辑录了始自太昊“文字生”之后的五十六种书体:龙书(太昊庖牺氏作)、八穗书(炎帝神农氏作)、篆书(黄帝史苍颉作)、云书(黄帝时因卿云作)、鸾凤书(少昊金天氏作)、科斗书(有云颛项高阳氏作)、仙人形书(帝喾高辛氏作)、龟书(帝尧陶唐氏作)、钟鼎书(夏后氏作)、倒韭书(殷汤时仙人务光作)、虎书(周文王史史佚作)、鸟书(周文王时作)、鱼书(周时作)、填书(周之媒氏作)、大篆书(周宣王时史籀作)、复篆书(史籀作)、殳书、小篆(周时作)、仙人篆(李斯据之改为篆形)、麒麟书、转宿书(象莲花未开之形)、虫书(鲁秋胡妻浣蚕作)、传信鸟迹(六国时作)、细篆(李斯作)、小篆(李斯作)、刻符书、古隶书(秦程邈作)、徒隶书(程邈作,即今正书)、署书(汉萧何作)、蒿书(晋卫瑾、索靖善之,即行草)、气候书(汉文帝时司马长卿作)、芝英书、灵芝书、金错书、尚方大篆、鹤头书、偃波书、蚊脚书、垂露篆(汉章帝时曹喜作)、悬针篆(曹喜作)、章草书、飞白书、一笔书(张芝作)、八分书(王次仲作)、五蛇书、行书、散录(卫恒作)、龙爪书(晋王右军作)、蒿及行隶书、八体书、草书、虎爪书、鬼书、外国胡书、天竺书、花书。每一种书体皆或述其作者,或述其成因,扼要简明。第二篇“九品书”中,以古已有之的上、中、下三品中各分上、中、下三等凡九等录能书之人及能书之体;第三篇之“书品优劣”则以生动、形象、简炼之语评书家特色,凡四十人;第四篇“续书品”以三品九等共录八十人;第十篇录王右军之“笔阵图十二章”,指创意章、启心章、视形章、点说章、处戈章、健壮章、教悟章、观形章、开要章、节度章、察论章、譬成章。关于《墨薮》具体篇章数目,历来说法不一:《文献通考》载之十卷,《郑氏书目》只五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曰十八篇,又二十一篇。对于其作者则俱未标明。其后又附宋参知政事陈与义所撰《法帖音释刊误》一卷。此乃明代程荣校刊时所附。《墨薮》全书编辑杂乱,缺乏章法,旧文漫无条理,然所录之文,亦不乏精深见解,故多为后代论书法者所本。是书有《唐宋丛书》本、明程荣刊本、《格致丛书》本、《八千卷楼》有钞本、《十万卷楼丛书》本一卷及《丛书集成汇编》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广韵说

    一卷。清吴凌云撰。吴凌云(1753-1803)字得青,一字槎客,江苏嘉定(上海市嘉定县)人。嘉庆五年(1800年)贡生。曾与陈诗庭同校《说文解字》。后假馆钱大昕“孱守斋”,尽读所藏书,学益邃。所著《十

  • 天方典礼择要解

    二十卷。清刘智(约1660-1730)撰。智字介廉,晚年自号一斋,江苏上元(今南京)人,回族。初读儒家经史子集和佛、道经书,后钻研阿拉伯文和波斯文,专门研究伊斯兰教义。著作及翻译较多,流传的有《天方性

  • 屈辞精义

    六卷。清陈本礼(1739-1818)撰。陈本礼,字嘉会,号素村,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家藏书颇多,有别业名匏室,收储宏富。偶得宋版精本,尤珍藏之。曾立诗社于城南角里庄,将名流酬唱编为《南村鼓吹集》。

  • 凤台县续志

    四卷,首一卷。清张贻琯修,郭维恒等纂。张贻琯字瑶卿,山东海丰县人,出身贡生,光绪六年(1880)任凤台知县。《凤台县续志》光绪八年(1882)刻本,此编基本依照林志体例。增续而成。于旧志诸类无可续者,

  • 新世弘勋

    二十二回。题“蓬蒿子编”,作者真实姓氏无考。书成于清初,长篇小说,主要叙述明末李自成起义,明朝灭亡事,终于清朝立国。该书以《剿闯通俗小说》为底本,增益首尾,重新加工而成。因其时已是清朝,故该书不再称满

  • 楚北水利堤防纪要

    二卷。清俞昌烈撰。俞昌烈,字鸿甫,直隶京师(今北京)人。道光时参军湖北,后自容城移治鹤泽,功绩杰出。屡被委以重任。其于公务之暇,广搜博采,编为是书。同治四年(1865)湖北藩署刊本。共二卷,共图二十一

  • 曾确庵三种

    六卷。明曾省吾撰。曾省吾字确庵,隆庆年间进士,生卒年不详。从其著述中可知曾氏尝校士秦中,巡抚川蜀,官至司空,而《明史》无传。是编收书三种,《校秦翰牍》一卷、《抚蜀翰牍》一卷、《平蛮余录》四卷。前两种大

  • 僦寮集

    一卷。旧本题古杭月堂宗贤撰。不著时代。考之志乘,亦不载其名氏。据其题名,似乎衲子。故所与唱和者亦衲子为多。集中有和沈石田《鹊桥仙》词,知其为正、嘉年间人。其诗笔清旷,颇近自然。但篇幅不多,不免伤于寒瘦

  • 儒林公议

    二卷。宋田况(1003-1061)撰。田况字元均,其先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徙居信都(河北冀县)。少有大志,举进士,又举贤良方正,为太常丞,辟陕西经略判官,入为右正言,历帅秦蜀,以观文殿学士,提举景灵

  • 尚书中候疏证

    不分卷。清皮锡瑞撰。郑玄《六艺论》根据《尚书纬》,声称“孔子求书,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迄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断远取近,定可以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候》。”《隋书·经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