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大清一统志

大清一统志

有清一代。三次纂修。始修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当年三月,清圣祖鉴于平定三藩叛乱和收复台湾以后,中国逐渐出现了一个统一、安定和繁荣的社会局面,于是下令纂修《大清一统志》,并以大学士勒德洪、明珠及徐元文等为正副总裁官。勒德洪在康熙朝颇受圣祖重用,官至大学士,曾任多部官书的总裁官。明珠(1635-1708),字端范,姓纳喇氏,满正黄旗人,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徐元文(1634-1691),字公肃,号立斋,江南昆山(今属江苏省)人,官至文华殿大学士。世宗即位后又重加编辑,直至乾隆八年(1743),此书方告纂修完成。但大学士和珅只把它看作是一部初稿。书分二十一门、三百四十二卷,“外藩”(指蒙古、西藏、新疆等地区)及“朝贡诸国”(指与清廷有贡使关系的周边国家及有外交来往的欧、亚等地区的一些国家)作为附录。此后,由于清廷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开拓西域地二万余里”(《嘉庆一统志·序》),以及第一次平定金川叛乱,加之这期间郡邑的增汰、一些地区的沿革变迁,都使统治当局感到有必要对《大清一统志》重加纂修。乾隆二十九年(1764)御史曹学闵奏请将西域、新疆等地增入《大清一统志》。此举正合高宗之意。于是,他下令重纂此书,并以和珅等为纂修官。和珅(1750-1799),字致斋,姓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最初为官学生员,后授三等侍卫,极受高宗赏识。从此,他步步高升,官至大学士、军机大臣,秉政达二十余年之久,成为名副其实的“二皇帝”。在和珅的主持下,《大清一统志》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成书,故又称《乾隆一统志》,五十四年(1789)校阅完毕,送呈高宗审订。本书为四百二十四卷,取消“附录”,除全国十八省外,“外藩”和“朝贡诸国”也都详细叙述。年代断限自清初至乾隆四十九年止。嘉庆十六年(1811),仁宗批准了方略馆的奏请,再次纂修本书。他任命工部尚书廖鸿荃为总纂纂修官,潘锡恩为提调纂修官。潘锡恩(?-1867),字芸阁,安徽泾县人,嘉庆进士,道光时官至江南河道总督。由于卷帙浩繁,本书在嘉庆一朝未能纂修完成。宣宗即位后,命国史馆总裁穆彰阿继续主持纂修工作。穆彰阿(1782-1856),字鹤舫,姓郭佳氏,满洲镶蓝旗人。嘉庆十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道光时,颇为宣宗信任和重用,官至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本书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成书,五百六十卷,叙事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止,故又称为《嘉庆重修一统志》,简称为《嘉庆一统志》。本书首列道光《御制大清一统志序》和国史馆总裁、大学士穆彰阿因书修成而请议叙的奏折。还有《凡例》、《皇舆全图》和《目录》两卷。《凡例》叙述了全书的体例和编纂原则,《皇舆全图》可视为嘉庆时期的清朝疆域图。本书体例以各直省和地方为单位,分别加以叙述:首京师,次直隶,又次盛京(包括兴京、奉天府、锦州府、吉林、黑龙江),然后依次为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十八行省,以及新疆(当时尚未建省)、蒙古各部(包括内外蒙古各部)、青海、西藏、“朝贡”各国。除京师外,盛京和直隶等省、新疆、蒙古均有“统部”,总叙一省(或该地区)大要,然后分别叙述各府、直隶厅、直隶州及其所属州县。分目二十七门:表、图、疆域、分野、建置沿革、形势、风俗、城池,学校、户口、田赋、税课、职官、山川、古迹、关隘、津梁、堤堰、陵墓、祠庙、寺观、名宦、人物、流寓、列女、仙释、土产。本书史料丰富,除采自国史外,其它如《日下旧闻考》、《热河志》、《盛京通志》、《平定准噶尔方略》、《西域同文志》、《西域图志》、《平定金川方略》、《天下舆地全图》等书,也都旁搜博采,确切参稽;叙事准确详明,完整地勾画出“乾嘉盛世”时期中国版图的全貌,同时又对各地政权建制、地理环境、户口田赋等方面的变化(或变迁)一一做了叙述。本书不仅是了解和研究清代地理、疆域的一部重要参考书,而且对了解和研究清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阶级斗争和国际关系均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当然,本书也有一些缺点和错误,这是由于各方面条件所限而造成的。本书最初为国史馆写本,后有武英殿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石印本、民国《四部丛刊》本。

猜你喜欢

  • 荥阳外史集

    七十卷。明郑真(约1383前后在世)撰。郑真,字千之,乃元代学者郑觉民(字以道)之子,鄞县(今浙江宁波)人,自号荥阳外史,生卒年不详。成化《四明郡志》称其研究六经,尤长于《春秋》。洪武四年(1371)

  • 通志堂汇刻经解

    见《通志堂经解》。

  • 占星堂集

    十五卷。明唐文献(1549-1605)撰。唐文献,字元征。华亭(上海松江)人。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第一,授修撰。累官至礼部侍郎,掌御林院事。卒谥文恪。著有《占星堂集》。是集凡十五卷。据朱彝尊《静

  • 学术辨

    一卷。清代陆陇其(1629-1692)撰。陆陇其见《古文尚书考》条。其学说以“居敬穷理”为主,崇尚程朱学说,反对王守仁之说。此书分上、中、下三篇,都是驳斥王(守仁)学的论述。其中上篇叙述王学之产生、源

  • 四十二章经

    一卷。迦叶摩腾、竺法兰译。《四十二章经》是汉地最早译出的一部汉译佛经。因全经共有四十二篇短小经文,故题名为《四十二章经》。其各章内容大体如下:一、说出家沙门行道得果和四果的意义;二、说沙门道法应少欲知

  • 都梁草

    二卷。《唱和集》一卷。清于养源(1831-1859)撰。养源,字山堂,江都(今江苏江都)瓜州人,祖籍江苏仪征县。于养源幼聪颖、工诗文,屡应童子试不中,后随父幕游于滁、泗,侨居盱山,志图进取。咸丰年间,

  • 敩艺斋诗

    一卷。清邹汉勋(1805-1853?)著。邹汉勋字叔绩,号绩父,湖南新化人。咸丰举人,官至直隶、庐州同知。另著有《五韵论》、《读书偶志》、《颛顼历考》、《红崖刻石释文》等,共同收入《斅艺斋遗书》。是集

  • 宋朝事实

    二十卷,宋李攸撰。李攸,字好德,江阳(今四川泸州市)人。其生卒年月不详,曾官承议郎。其书原共有六十卷,前三十卷流行后,后三十卷因书中有涉及秦桧的内容,而未能公诸于世。今本二十卷是清乾隆修《四库全书》时

  • 玉山县志

    ①三十二卷,首一卷。清武次韶等纂修。武次韶,云南建水人,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嘉庆二十四年(1819)任玉山县知县。道光初年,武次韶奉檄开局续修县志,至道光三年(1823)书成付刊。此志体例乃系

  • 兰轩集

    四卷。明沈彬(约1402-约1461)撰。沈彬,字原质,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明正统七年(1442)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彬为官以强干著称,不以诗文自鸣于世。其遗稿多所散佚。是集乃其没后百余年,明隆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