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屈辞洗髓

屈辞洗髓

五卷。清徐焕龙(生卒年不详)撰。徐焕龙,字友龙,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康熙五年(1660)举人,屡试进士不第,于是淡漠仕途,埋头读书。五十岁后,闭门著述,著作有《屈辞洗髓》、《大易象解》、《诗经辨补》等。本书卷首冠以储欣《序》。正文五卷,只收屈原作品,依王逸《章句》旧次,但删“经”、“传”等字。卷一《离骚》,卷二《九歌》,卷三《天问》,卷四《九章》,卷五《远游》、《卜居》、《渔父》。认为《九歌》篇数应为九,故将《国殇》、《礼魂》附列《九歌》之后,不在九数之中。目录后为《屈辞简明音义》,乃其侄徐瑶补注,以屈辞诸篇顺序,各篇均摘出若干字词,加以注音;一篇中,字多者,独立成篇,字少者,跳格释音。注文以训诂为主,兼及大义。眉批较多,用以阐发文义、章法。篇末为总论,最后为其侄徐瑶的《跋》文。徐氏以王逸、朱熹二家之说为宗,“采二家之所长,补二家之所短”(储欣《序》),达到“字刻之,句析之,逐节详疏之,更会一篇之旨而融贯之。”(徐瑶《跋》)。此书特点:一、注重段意、篇旨、篇构的疏解。如将《离骚》全诗分为十四大段,说明段旨,清理作品线索、脉理,并加以总评。对《哀郢》内容、层次有较准确论述:“《哀郢》者,哀郢民之散亡,哀郢都之将覆,哀还郢之无期,非一端之哀而已也”,下分段点明哀民、哀国、哀己。全书各篇,大体如此注解。二、对文义体会较深入,诠释较详尽,不盲从王、朱之说。如解《离骚》“吾令羲和弥节兮,望崦嵫而勿迫”句,既不从王逸“冀及盛时遇贤君也”说,更不遵朱熹“羲和为尧时主时之官”解,而从作品实际出发,注谓怕“日暮斯难遍索矣”。颇切诗旨。三、对艺术手法加以恰当点评。如对《湘夫人》“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眉批云:“秋风加嫋嫋,非止状风,并湖波落叶中,有许多疑鬼疑神,而句朴情深,较蒹葭、白露更觉悲凉。”不失为点睛之笔。四,治学态度较严谨。对依据不足的问题,不强作论断。如注《大司命》,引二说,云:“故有两司命,未知果是。”此书也存在牵强、误解之病。如对充满道家神仙之说的《远游》,顺其神仙之说加以解释,实不足取。将《离骚》“夕归次于穷石”之“穷石”(地名)解为“穷石之山”。版本有康熙三十七年(1698)无闷堂刻本,上海图书馆、安徽博物馆藏。

猜你喜欢

  • 舆识随笔

    一卷。明杨德周(生卒年不详)撰。杨德周著有《澹圃芋记》。此书杂采经史中的奇字,抄辑成帙,皆引原著,并无新意。

  • 周易互体详述

    一卷。清方申撰。自汉以后儒者多用互体之法解经,方申自谓“确守先哲之旧章,不用后儒之新说”,撰成此书,发明互体之别有九:包括二三四互、三四五互、中四画之互、下四画之互、上四画之互、下五画之互、上五画之互

  • 学易大象要参

    四卷。清林赞龙撰。林赞龙字云泽,侯官人。雍正四年(1726)举人。该书以发明大象为主,六十四卦各为一篇。以上下经分为二卷。而冠以纲领六篇为一卷。这六篇一是“发凡”,二是“象例”,三是“义理象数”,四是

  • 俗书正误

    一卷。见《字鹄》。

  • 中国西部考古记

    民国色伽兰(V,Segalcn)撰。色伽兰,法国人。民国三年(1914),法国教育部、考古学院遣色伽兰等人测量扬子江上流水道,并考察四川省内古物。此编为其考察的第一份报告书。书分四章,为中国古代石刻、

  • 三苏年表

    二卷。宋孙汝听撰。孙汝听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本书为宋文学家苏洵、苏辙、苏轼的年表。本为三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三苏年表》三卷,右奉议郎孙汝听撰。汝听当是蜀人,叙蜀甚详。”然到清修《四库全书

  • 农学津梁

    一卷。英国恒里汤纳耳(生卒年不详)撰,美国卫理译,清汪振声笔述。恒里汤纳耳,生平不详,疑即撰写《农学初级》的旦尔恒理。《农学津梁》共六十章,主要是谈论土壤、植物和肥料,内容与《农学初级》大同小异。有光

  • 升庵新语

    四卷。明王宇(生卒年不详)编。王宇,字永启,闽县(今福建省闽侯县)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官至山东提学参议。此书完全抄撮于杨慎的丹铅诸录,而仅存其十分之一,但所择又不为精,杨慎原书俱存,此

  • 卤底丛谭

    一卷。清代况周颐(1859-1926)撰。况周颐原名周仪,字夔笙,号蕙风,广西临桂人。光绪优贡生。曾任内阁中书。一生以词为专业,尤精于词论,与王鹏运、朱孝臧、郑叔问合称为“清末四大家”,著有《蕙风词》

  • 颐山诗稿

    十卷。明吴仕撰。吴仕字克学,号颐山,江苏宜兴人。(生卒年不详)正德九年(1514)进士。官至四川布政司参政。此编共诗三卷,文七卷,皆意境平淡,不耐回寻。有黄登贤家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