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己任编

己任编

八卷。清杨乘六(生卒年不详)辑,王汝谦补注。杨乘六字以行,又字云峰,湖州(今属浙江)人。著有《临证验舌法》、《潜村医案》等书。此书又名《医宗己任编》。书名取范仲淹名句“以天下为己任”之意。此书为丛书,辑于雍正三年(1725),辑录清代医书四种,约十万字。包括高斗魁《四明心法》三卷,《四明医案》一卷,吕留良《东庄医案》一卷,董废翁《西塘感症》三卷,内容涉及中医诊断、临床治验等。杨氏加以评注,汇为一编,以高斗魁之书为主,吕留良、董废翁二书辅之。高斗魁,字旦中,号鼓峰,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习医二十余年,研究《内经》,旁参张介宾、朱丹溪、赵献可、薜立斋诸家之说,往来两浙,颇有医名。其《四明心法》成书于雍正三年(1725)。上卷、中卷载诊法、脉义、方论、药物等八篇,高氏认为临证应先察内外、脏腑经络、新久虚实、食痰气血,并以脉合诊。治疗则按五行生克关系,以二十五方概治五脏诸病。力阐薜己、赵献可对六味丸、八味丸加减用法。对滋肾生肝饮、疏肝益肾汤等方剂备加推崇。下卷分述中风、伤寒、咳嗽等内、外、妇、儿各科凡二十五病证治及治验。审病因偏重内因,且重视精神致病因素。察病机尤重脏腑功能失调,特别注重真阴真阳偏盛偏衰。对郁症的脉证治疗有独特见解,创用滋水清肝饮、疏肝益肾汤等治疗阴虚郁证和肝虚胃痛。其学对后人吕留良、董废翁等影响颇大。《四明医案》载疑难病例二十八案。高氏善用温补,临床多宗薜立斋脾肾双补,对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八味丸等各方剂应用得心应手,颇有效验。此外应用六味丸加肉苁蓉治便秘,用滋水清肝饮治小儿惊证等也有独到之处。吕留良又名光纶,字用晦、庄生,号晚村,又号何求山人。石门(今浙江桐乡)人。学识渊博,诸子百家,无所不读,不仅文学造诣颇深,医术亦精湛,著有《吕氏医贯》、《赵氏医贯评》等书。学术上受薜立斋、赵献可、张景岳诸家影响,主张脾肾并重,擅于温补。其《东庄医案》集录三十条临证治验,案中夹叙夹议,师古而不泥古,立法处方颇有独到之处。董废翁为浙江人,生平事迹不详。学术上多宗薜立斋、赵献可之学。其《西塘感证》成于雍正三年(1725)。为专论四时感证之作。内容分为总论、本病、变病、兼病等四部分,详述辨证施治要则。上卷为感证总论、感证本病,载“太阳证”等十篇;中卷为感证变病,载“吐血”、“结胸”等二十七篇;下卷为感证兼病,载“挟食”、“挟痰”等二十四篇。书中以六经分证,治法分正治、从治。对变病、兼病分析尤详,其中包括一些危证的救治法。末附妊娠伤寒。系统论述感证概念、邪侵途径、传变过程、病理变化及证治。于寒热虚实、先后缓急、轻重攻补,均有法度,并结合天时、体质等具体情况辨证论治。废翁论治本于《医学纲目》、《证治准绳》,兼采高斗魁、吕留良学术经验,治疗外感时邪疾病,不墨守《伤寒论》原方,大量使用寒凉药,并长于用补法,着重祛邪。治则以阴津为胜邪回生之本,阐发顾护胃津在治疗感证中的重要性,颇为精辟,并拟定滋阴五法,对后世温热医家颇有启示。杨氏《己任编》一书对后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衔三堂初刻本,道光十年(1830)重镌本,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1962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猜你喜欢

  • 防河歌诀

    一卷。清刘永锡撰。刘永锡,字我彭,详见《河工蠡测》条目。刘永锡历河干二十余年,暑热霜寒,风餐露处,谨小慎微,绸缪未雨,量堤岸之高卑,计修筑之长短,选器具,率徒役,或疏、或浚、或塞,因天之时,度地之势,

  • 五经文字疑

    三卷。清孔继涵(1739-1783)撰。继涵字体生,号蕴谷,山东曲阜人,孔广森之叔。乾隆辛卯进士,官户部郎中。继涵博综诸学,所抄校书数以千计。藏书多达十几万卷,遇到罕见的书即校勘付刻,世传有《微波榭丛

  • 易义阐

    四卷。清韩松撰。松字雪亭,浙江奉贤人,岁贡生。此书原名《顺文显义》,意即顺经文而显朱子义。后改今名,亦有阐发朱子本义之意。然此书实则为习制举业者而作。其书大旨专为作文,从自序及凡例中知,其例有五则:一

  • 练兵实纪

    九卷。杂集六卷。明戚继光撰。《明史》本传载,隆庆二年(1568)至五年(1571)戚继光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此书乃载其练兵实效,与《纪效新书》有同有异。同者,练兵之原则。异者,情

  • 唐书志传通俗演义

    八卷九十回。明熊大木(详见《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编撰。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叙隋末李唐开国一段历史故事,起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止于唐贞观十九年(645)。以秦王李世民(即唐太宗)事为主,故又有刊

  • 玉环厅志

    十四卷,首一卷。清杜冠英、胥寿英修,吕鸿焘纂。杜冠英署同知。胥寿英同知。吕鸿焘新昌举人。玉环孤悬海外,其地旧属乐清、太平,明代曾几次弃之。清雍正间,设立厅治,始创志四卷。最初无文献可寻,有之也在乐清、

  • 文照堂四书字音辨

    一卷。清于光华(详见《四书句读辨》)录。是书认为四书白文朱子未注音声,坊本每为妄增。如在邦必闻的“闻”字,庶民去的“去”字,使养其老的“养”字,皆为增音去声之类,多有舛讹,因而作是书正之。辨字释音,均

  • 昭觉县志稿

    四卷,清徐怀璋纂修。徐怀璋,字奉伯,兴平人,曾任昭觉县知县。昭觉在凉山之中心,原名交脚。清宣统三年(1911)川督赵尔异始奏设县治,正名昭觉。徐怀璋任县令后,于公务之余,辑成是篇。自谓仅撮取大要,为后

  • 历代寿考名臣录

    不分卷。清洪梧编辑。该书录西周至明代七十岁以上且官至卿位以上之臣。由于采录仅依据正史,故不无遗漏,而名臣中亦有碌碌无为者。书中有洪梧序,作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现有文学山房活字印本。

  • 祁门县志

    ①三十六卷,首一卷,清王让修,桂超万纂。王让,字涧东,河南新郑县人,道光二年(1822)来任祁门知县,旋去,五年复来任。道光五年(1825),安徽巡抚陶澍倡修安徽通志,檄各郡邑修志以陈,时祁门县知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