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张司业集

张司业集

八卷。唐张籍(766-830)撰。张籍字文昌,世称张司业,祖籍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和州乌江县(今安徽和县)人。贞元进士,诗人,官至水部郎中、国子司业。博学有识,善于文,晚年与韩愈齐名,世称“韩张”。著有《张司业集》。张籍继承了《诗经》、汉乐府以至盛唐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在文艺观点和文学主张上和白居易志同道合。其诗深衷浅貌,语短情长,耐人咀嚼,形成一种精悍警策、简朴清淳的独特风格,卓然于韩白之外自成大家,开晚唐之一派。关于张籍作品,生前未编刊成集,后经唐季五代战乱,大部分已散失。张洎花费二十多年时间,辑得张籍诗歌四百余首,编为十二卷,名曰《木铎集》。张洎《张司业集序》称:“自皇朝多故,荐经离乱,公之遗作,十不存一。予自丙午岁迨乙丑岁,相次缉缀,仅得四百余篇,藏之箧笥。余则更俟博访,以广其遗阙云尔。”南宋末,汤中就家藏元丰八年(1085)写本,参考他本,校定为《张司业集》,共八卷,附录一卷,由魏峻于平江刻版印行。此本为明万历中和州张尚儒与张孝祥于湖集合刻而成。尚儒称购得河中刘侍御本,又参以朱兰嵎太史金陵刊本,得诗四百四十九首,并录与韩昌黎书二首,订为八卷。可知并非张洎、汤中之旧。但其数不甚相远,似乎无所散佚。明正德十年(1515),刘成德得常明伦录本,复为编次,共三百九十三首。今传明嘉靖间刻本《唐张司业集》八卷,收录诗歌四百五十余首,附张洎、刘成德序。刘成德《唐司业张籍诗集序》云:“按,《唐史》云有集七卷。不传。”后《四部丛刊》曾据此影印。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又以此为底本,参照现存各本,细加校点删补,编成《张籍诗集》,共八卷,诗四百七十八首,逸句一条,联句六首,附录二项(张籍书二首,他人序跋三则),为目前最完善的张籍作品集。北京图书馆还藏有宋刻《张文昌文集》一-四卷残本,陆贻典跋影抄本,黄丕烈跋旧折八卷本。

猜你喜欢

  • 晁采馆清课

    二卷。明费元禄(生卒年不详)撰。费元禄字学卿,一字无学,铅山(今山西省铝山县东南)人。元禄有文采,工诗文,作诗落笔数千言。尤爱慕贤士,寄兴山林。疏于人事应酬,对于衣履容仅不甚修饰,惟喜读书静坐。铅山之

  • 火器图

    一卷。明顾斌撰。顾斌字质夫,晋江(今属福建泉州)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三十七年(1609)举人,官广东信宜县知县,调蜀府左长史。此书所言为军中火攻之具,其制甚详。《四库提要》谓“大抵斌以意造之”。又云如

  • 论语范氏注

    一卷。晋范宁(339-401)撰。清马国翰辑为一卷。宁字武子,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晋经学家。反对玄学清谈,推崇儒学,撰《春秋穀梁传集解》十二卷,是今存最早的《穀梁传》注解。晁公武认为皇侃《论语

  • 切韵正音经纬图

    一卷。清释宗常撰。宗常,清初昆明海印寺住持。其康熙庚辰(1700年)自序云:“愚弱冠时负笈鸡山,学于石钟觉宇老人,追随杖履,执侍多年。每疑老人生长南徼,语含中韵,因请其故,遂而授愚声音之法,始悉今昔南

  • 滋兰堂诗集

    十卷。清沈元沧(1666-1733)撰。沈元沧,字麟洲,号东隅。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康熙四十四年(1705)、五十六年(1717),两举副贡生。官至广东文昌县知县。本编分六集:《康瓠集》、《灌畦集》

  • 旭山集

    十六卷。明金忠士(约1607年前后在世)撰。金忠士,字元卿,安徽宿松人。生卒不详。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著有《旭山集》。此集共十六卷,诗仅一卷,其余皆杂文。忠士历任边

  • 皇明二祖十四宗增补标题评断实记

    二十七卷。明陈仁锡(详见《皇明世法录》)撰。该书前数卷题陈建纂辑,后数卷题陈仁锡用卿辑,系参照《皇明通纪》、《皇明从信录》、《皇明十六朝广汇记》,又增补万历以后三朝事而成。记二祖十四宗嘉言善政,以昭彰

  • 梓潼县志

    ①二卷,清朱廉纂修。朱廉,云南石屏州人,举人,曾任梓潼县知县。梓潼县有志始于康熙县令姚还朴,然当时为稿本,后数年至县令左印俨始刊行。朱廉任县令后,仅得残本数十页,因重事采访搜集,勉成兹编。《梓潼县志》

  • 茶董

    二卷。明夏树芳撰。夏树芳,字茂卿,江阴(今江苏江阴县)人,生卒年不详。夏氏为万历年间举人,除著有《茶董》一书外,还著有《栖真志》、《法喜志》、《奇姓通》等书。《茶董》的主要内容是杂录南北朝至宋、金时期

  • 更生吟

    不分卷。明高名衡(?-1642)撰。高名衡,字平仲,号鹭矶,山东沂州(今临沂)人。生年待考。崇祯四年(1631)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以城守功,晋兵部左侍郎。崇祯十五年(1642),沂州被破,名衡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