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慎言

慎言

十三卷。明王廷相(1474-1544)撰。王廷相字子衡,号浚川,仪封(今河南兰考)人。少时以诗、文出名。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及第。选为翰林庶吉士,后授兵科给事中。他为人正直,不阿权贵,仕途中两次受到宦官迫害被贬。历任监察御史、四川提学佥事、山东提学副使、湖广按察使、山东右布政使、副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等职。他在吸取王充、刘禹锡、柳宗元、张载等人思想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学术见解,驳正宋儒的牵合附会之说,成为宋、元、明时期反理学最有成就的思想家。著作较多,主要有《沟断集》、《吴中集》、《雅述》、《横渠理气辨》、《台史集》等。此书成于嘉靖六年(1527)。共分十三篇,即《道体篇》、《乾运篇》、《作圣篇》、《问成性篇》、《见闻篇》、《潜心篇》、《御民篇》、《小宗篇》、《保傅篇》、《五行篇》、《君子篇》、《文王篇》、《鲁两生篇》。他在书中批评“理在气先”的唯心主义本体论,提出“元气为道之本”的观点。认为天地的本原为“元气”,元气为天地万物的宗统,有元气则有生,有生则有道显,故气为道之体,道为气之具。并提出“气无灭息”的观点,认为气有聚散,但无灭息。气化为雨水,而雨水受火复蒸为气。这是对物质不灭规律的初步科学认识。书中指出世儒的“理能生气”,就是老子的“道生天地”之说。他提出“知行兼举”论,认为学之术有二,一为致知,二为履事,两者兼举为上。他强调识与思的作用,认为广识未必皆当,而思之自得者真;泛讲未必吻合,而习之纯熟者妙。故君子之学,博于外而尤贵精于内;诸理而尤贵达于事。他在书中反对神秘主义的五行灾异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五种物质元素,自元气变化而来。大胆提倡“人定能胜天”的观点。王廷相的《慎言》独树一帜,卓然自立于理学的潮流之外,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很大影响。此书收入明嘉靖中刻本《王浚川所著书》,另有195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王廷相哲学选集》本。

猜你喜欢

  • 别释常谈

    三卷。撰人不详。《四库全书总目·杂家类存目》谓其书,引《中庸》冠以《礼记》,知为宋人所作。又谓称齐桓公为齐威公,知为南宋人所作。书中所征引书籍,如苏轼《东坡集》、苏辙《栾城集》、魏泰《临汉隐居诗话》等

  • 谐铎

    清沈起凤(1741-?)撰。沈起凤字桐妻,号薲渔、红心词客,江苏吴县(今苏州)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二十八岁时中举,后屡试不第,五十岁前后,一度在安徽祁门县做过县学教官。一生穷困潦倒,主要靠卖

  • 杨忠烈传

    一卷。清赵吉士撰。吉士字凡夫,山东掖县人。著有《寄园寄所寄》等书。此书为明杨涟传记。杨涟字文儒,号大洪,湖广应山(今属湖北)人。万历进士。官至左副都御史。天启间因上书弹劾魏忠贤,被诬陷死于狱中。此书于

  • 诗疏补遗

    五卷。清胡文英(详见《诗经逢原》)撰。此书书首自序云:“孔氏(颖达)疏诗,较诸经独为详慎,然限于功令,虽有质疑辨难之处,未敢繁称,而遗音每寄之弦外。宋人说诗,多取传笺,然风雅之体裁,字义之原委,远征近

  • 志怪录

    五卷。明祝允明(1460-1526)撰。祝元明见《野记》词目。这部书载录的,全都是些怪诞不经的事。然而祝允明却认为,幽诡志怪之事,非人寻常念虑所及,记之知所趋避,是以劝惩,亦不为无益。有影明刻《纪录汇

  • 清芬阁吟稿

    一卷。清许英撰。许英,生卒年不详,字梅村,浙江钱塘(今杭州)人,许峻山之女,嘉兴沈光春之妻。清代画家。善画山水、花卉、人物,人赞其“笔极精到,而又苍秀”。此书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附于其夫沈光

  • 香销酒醒词

    一卷。《曲》一卷。清赵庆熹(1792——1847)撰。赵庆熹,字秋舲,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市)人,道光进士,二十年后,始选授县令,因病未赴任,改调婺州教授,晚年礼佛。《香销酒醒词》乃赵庆熹之少时作品,

  • 周礼郑司农解诂

    六卷。东汉郑众(?-83)撰,清马国翰辑佚。郑众字仲师,郑兴之子。官至大司农,史家称“郑司农”,亦称“先郑”。幼从父学习《左氏春秋》,明《三统历》,兼通《诗》、《易》,知名于当世。事迹见《后汉书》本传

  • 孟子补义

    十四卷。清凌江编辑,凌奎增注。凌江吴兴人,凌堃之兄,凌奎乃其弟。卷首有凌江自序,大旨以赵邠卿《章句》为主。书中除赵注外,间引刘注孙疏,也间有订正赵注处。注下有双行夹注,乃凌奎增注,可与凌江注互相参证。

  • 槜李诗系

    四十二卷。清沈季友(1652-1698)辑。沈季友字客子,号南疑。平湖(今浙江平湖县)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副贡生。父沈棻有才名,他因而得结交当世名士。早年以诗文及制艺为人称道,曾从毛奇龄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