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汇纪
十六卷。余日事文,四卷。朱濂撰。朱濂,生平不详,清前期人。其先以《艺文类聚》之体,采录四时十二月事实、诗赋,汇辑成书。后以其书只分节候而无日次,又另成四卷,名以《余日事文》,每月三十日皆采录事实、诗赋以补之。除引神仙等荒诞之事外,又以古人行记所载某日至某处为其故实,已与时令无涉,仅假借以充其数而已。《四库存目》所注为“两淮马裕家藏本”。
十六卷。余日事文,四卷。朱濂撰。朱濂,生平不详,清前期人。其先以《艺文类聚》之体,采录四时十二月事实、诗赋,汇辑成书。后以其书只分节候而无日次,又另成四卷,名以《余日事文》,每月三十日皆采录事实、诗赋以补之。除引神仙等荒诞之事外,又以古人行记所载某日至某处为其故实,已与时令无涉,仅假借以充其数而已。《四库存目》所注为“两淮马裕家藏本”。
十卷。宋包拯撰。包拯(999-1062),北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选将练兵,防御契丹,历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三司户部等职,改知谏院时,多次论劾权幸大臣,迁
十二卷。唐沈亚之(781-832)撰。沈亚之,字下贤,吴兴(浙江湖州)人,元和十年(815)举进士,文学家,官至福建团练副使、历殿中侍御史、内供奉、栎阳令,登直言极谏科,参与平定李同捷判乱。乱平后遭嫉
六卷。明吕坤(见《呻吟语摘》)撰。此书上卷为内篇,下卷为外篇。书中所论涉及到“性命”、“伦理”、“修身”、“问学”、“天地”、“治道”、“人情”等方面,多为应时治世之理。如他在书中认为,道为天下古今公
三卷。明焦竑(1540-1620)撰。焦竑,字弱侯,号漪园,又号澹园。江陵(今湖北江陵)人。万历十七年以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万历二十三年(1595)大学士陈于陛议修国史,荐焦竑专领其事,仅成《经籍志
二卷。清吴锦章(生卒年不详)撰。锦章兴山(今属湖北)人,尝宦于湖南。是书专论隶书之变,谓今之楷古之隶也。体从篆变,而改易增减,以求美观。故偏旁多失六书之义,如“火”字在下改为四点,而“鳥”、“焉”、“
三卷。清申颋(约1692年前后在世)撰。申颋,字敬立,河北永年人,生卒年不详。明崇祯太仆寺丞申佳允之孙,申涵光之侄。申佳允著有《君子亭集》;申涵光著有《聪山集》,申涵光以杜甫为宗。申颋家学渊源深厚,工
见《吕公实政录》。
二卷。清高凤阁(?-1844)撰。高凤阁,字佩文,号友兰,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高崇文之长女,叶文谦之妻,清代画家、诗人。此书有道光间刊本,年代不详。
一卷。清谢方端撰。谢方端,字小楼,生卒年不详。广东阳春人,谢仲埙之女,贡生刘宗衍之妻。此书有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重刊本。荔阴书屋有藏版,前有李调元原序,姜自驹刻书序,冯敏昌撰作者小传。
十三种,四十卷。清汪曰桢编。汪曰桢字刚木,号谢城,乌程(今浙江吴兴县)人。生卒年不详。咸丰年间举人。官至会稽教谕。精通史学、算学。丛书汇辑其自著五种,同时代学者著作八种,多为其家乡文献。这些著作为: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