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明儒学案

明儒学案

六十二卷。清黄宗羲(详见《易学象数论》)撰。本书为我国首部学术思想史专著。共列十九个学案,202名学者,即河东薛瑄等15人;三原王恕等6人;崇仁吴与弼等10人;白沙陈献章等12人;姚江王守仁1人,附录2人;浙中王门徐爱等18人;江右王门邹守益等27人,附录6人;南中王门黄省曾等11人;楚中王门蒋信等2人;北方王门穆孔晖等7人;粤闽王门薛侃等2人;止修李材1人;泰州王艮等18人;甘泉湛若水等11人;诸儒上方孝孺等15人;诸儒中罗钦顺等10人;诸儒下李中等18人;东林顾宪成等17人;蕺山刘宗周1人。每一学案前写一篇小序和各学者小传,扼要介绍其生平经历、著作思想及学术传授等情况,然后是学者著作或语录选辑,间附以作者己见。根据本书观点,明代理学的发展,初期以程朱之学为主,陆象山派次之。前者以薛瑄和吴与弼为代表,后者则以陈献章为代表。中期以后,王守仁心学崛起,成为尔后理学大宗,与之并兴而又互相对峙、影响的是湛若水之学。而王学在传播中又形成了浙中、江右等六个流派,此外又产生了师承王门而别立宗旨的止修、泰州学派。末期的东林学派和蕺山学派则分别为程朱之学和王守仁心学的殿军和总结者。黄宗羲的理学观点源于王守仁而师承于刘宗周,故本书的学术倾向具有王学性质。但作为一部学术著作,本书对儒家内部各流派兼容并包,分别立案,辑录各家文献尽量求全,旨在反映某人一生之精神,因此可以说本书是一部极少门户偏见,基本反映出明代理学史全貌的学术著作,是研究明代学术思想史的必读书籍。本书成于康熙十五年(1676),最早完本为康熙四十六(1707)年故城贾氏《紫筠斋》本。其后有《四库全书》本、《四部备要》本等。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沈芝盈点校本,共二册。

猜你喜欢

  • 尚书汇纂集要

    六卷。清倪景模撰。倪景模字载棫,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本书缺《泰誓》上至《梓材》十三篇。倪景模在其自序中说:“得晋陵昆庭陆氏《尚书汇纂》,颇称简尚,已复补入蔡传字解更加修节,俾初学口到即了如指掌,童

  • 虞氏易消息图说

    一卷。清胡祥麟撰。祥麟字仁圃,浙江嘉兴人,嘉庆举人。此书卷首题“张皋文太史述虞氏六十四卦消息图”,卷末引张太史曰:“右图以阴顺阳,以乾通坤,所谓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是图为张惠言所作,而详麟述之。”此

  • 易经图释

    十二卷。明刘定之(1409-1469)撰。定之字主敬,号呆斋,谥文安,江西,永新人。正统六年(1436)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明史》有传。该书用古本,以上下经及十翼分为十卷,但其中《象

  • 新编医学正传

    见《医学正传》。

  • 雁荡山樵诗集

    十五卷。明章玄应(约1475年前后在世)撰。玄应,字顺德,东瓯乐清(今浙江乐清)人。生卒年不详。恭毅公章纶长子。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任南京礼、工二科给事中,累官至广东布政使。其孙朝凤任福建佥事

  • 左氏双忠集

    十六卷《补遗》一卷。明左光斗(1575-1625)、左懋第(1601-1645)撰。清左辉春编。左光斗字遗直,号浮丘。安庆桐城(今属安徽)人。万历中与杨涟同举进士。任御史时办理屯田,在北方兴水利,提倡

  • 宋金元诗选

    六卷。清吴翌凤(1742-1819)编辑。吴翌凤,字伊仲,号杖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嘉庆诸生。少寓陶氏东斋,攻读史书,工诗文。有《吴梅村诗集笺注》、《与稽楼丛稿》、《唐诗选》、《怀旧集》、《印须集

  • 松源经说

    四卷。清孙之騄(详见《尚书大传》)撰。为说经之文,皆提举一义各立篇题,大抵荟萃成说而不能自研经义,其体例颇近于策问,为备科考之需,不能成一家之言,又以所作《山学记》、《新荷赋》、《括苍山赋》杂列于第一

  • 十三经义疑

    十二卷。清吴浩(生卒年不详)撰。浩字养斋,江苏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此书取诸经笺注,标其疑义,进行辨析。对经文的疏证,虽偶有可采,大多却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往往顾此失彼,不知变通之理,错讹颇多

  • 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院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