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易传

易传

四卷。程颐(1033-1107)撰。程颐,字叔正,号伊川。北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幼有高识,及长力学好古,尤勤于《易》。因与苏轼不合引起洛、蜀二党之争,因此贬涪州。与其兄程颢同受业于周敦颐,但学说却有差别。后来风靡一时的洛学,伊川是其主要奠基人。除《易传》外,尚著有《文集》八卷、《经说》八卷、《遗书》二十五卷、《外书》十二卷、《粹言》二卷。其《易传》又名《伊川易传》,《直斋书录解题》作六卷,《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郡斋读书志》作十卷。《伊川易传》只解上下经及《彖传》、《象传》、《文言传》,将《序卦传》分置于诸卦之首,不解《系辞传》、《说卦传》与《杂卦传》。程颐的《易》学继承孔子的传统,发扬王弼尽扫象数的主张,成为《易》学义理派的脊梁。他在《易传序》中说:“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其为书也,广大悉备,将以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务之道也。”这是他《易》学思想的基本点,是对孔子“十翼”的继承与发展。他治《易》的基本方法则是他在《易传序》中所说的“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备于辞。推卦考辞,可以推变,象与占在其中矣”。“予所传者辞也,由辞以得其意,则在乎人焉”。该书成为王弼《周易注》之后义理派《易》学最重要的著作,对当时对后代都产生深远影响。丁晏《书程子易传后》认为“其说一依圣人之传,不取周子无极太极之说,亦不取邵子河洛先天之说,使学者晓然于平易之言,中正之规,而不流于术数,得圣人之正传者程子也。”此确为对该书的中正评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引杨时云:“伊川先生著《易传》,未及成书,将启手足,以其书授门人张绎。未几绎卒,故其书散亡,学者所传无善本。”该书最早刊定是在宋乾道五年(1169年),吕祖谦校刊并作题记。有《二程全书》本,程氏祠堂本,金陵局本,经籍志十卷本,古逸丛书六卷本。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易学丛刊》收入。

猜你喜欢

  • 王节悯公遗集

    二卷。《附录》一卷。明王道焜(约1628年前后在世)撰,王道焜,字昭平,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天启元年(1621年)举于乡,后迁南雄同知,因知光泽县时境内安定,有政声,后死于战乱。乾隆四十

  • 尺牍嘤鸣集

    十二卷。清王相(生卒年不详)编辑。王相,字晋升,临川(今江西豫章)人,此集为明末清初书信总集,成于清康熙四十八(1709)年,选录明末清初人的书信,分十二大类,下分四十三小类。入选之作大都轻佻纤巧,受

  • 七音略

    一卷。南宋郑樵编,收在他所著的《通志》内,故全称为《通志·七音略》。郑樵生平见“尔雅注”。《七音略》据郑樵序文说是参考《七音韵鉴》编成的,《七音韵鉴》的作者已无考,可能与《韵镜》同出一源。《七音略》与

  • 海日堂集

    七卷。清程可则(1623-1673)撰。程可则,字周量,一字彦揆,号湟溱,又号石臞。南海(今属广东广州)人。顺治九年(1652)会试第一。历官撰文中书、户部主事、兵部郎中、桂林知府等职。与王士祯、朱彝

  • 实藏论

    一卷。姚秦释僧肇撰。僧肇生平事迹详见《维摩诘所说经注》条。《实藏论》目录,最早见载于日本国珍月录,唐初以前诸家目录均没有记载。入藏始于明代,全书不过万言。分三品,即:空有品第一,述众生由真起妄之原因,

  • 四书问答

    二十四卷。清戴大昌撰。大昌字斗源,安徽婺源(今安徽婺源)人。官至宣城教谕。是书援引汉唐以来注家古义,下及当代。对朱注多所辨正,用问答体以畅其说,均能折衷至当。其自下己意,发前人所末发者,也有数十条。最

  • 心园书经知新

    八卷。清郭兆奎撰。其生卒年不详。平湖(今属浙江省)人。清代学者。除《心园书经知新》外,尚撰有《心园说》。《心园书经知新》大抵以蔡沈集传为本,而间或参酌己见,故名曰“知新”。兆奎多不信古经,常以己意断定

  • 建宁县志

    二十八卷,首一卷,清韩琮纂修。韩琮,曾任建宁县知县。建宁县志始修于明嘉靖二十五年。嘉靖四十年、康熙十一年、四十五年先后三次续修。韩琮任县令后,参考旧志,复加搜讨,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又纂成此书刻

  • 宁洋县志

    十二卷,首一卷。清董钟骥修,陈天枢纂。董钟骥,同治年间,任宁洋县知县。陈天枢,举人。考宁洋县志,创修于明。其后又先后三修。咸丰三年(1853),邑志旧板毁于兵乱,所剩仅残编断简,迄无完书。董钟骥任县令

  • 纂喜庐丛书

    四种,二十三卷。清傅云龙编。傅云龙字懋元,德清(今浙江省德清县)人。生卒年不详官至直隶候补道,光绪时曾游历日本,在日本时,傅云龙搜集中土已佚的宋元旧刊,仿黎庶昌《古逸丛书》刻成此书,收书四种:何晏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