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残唐五代史演义传

残唐五代史演义传

八卷六十回。明罗贯中(详见《三国演义》)撰。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以唐末五代乱世为背景,以朝代兴衰、权位争夺更替为线索,起自黄巢起义,终于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按年代顺序,铺叙了这一时期的历史故事。该书在《五代史平话》和元人五代史杂剧故事基础上创作而成,基本历史轮廓和主要情节人物本于史传,间以虚构,不是简单复述历史的通俗读物,而是一部经过艺术构思与加工的文学作品。在叙事描写之中,作者本于封建正统观念,宣扬了“皇权神授”的天命观,立意歌颂圣君贤相,标榜他们的“王道”与“仁政”;同时对农民起义持敌视态度,把黄巢写成了“妖孽转世”。但由于作者基本上忠于历史和受关于五代史故事民间创作的影响,小说正面推崇的圣君贤相不多,相反却揭露了不少昏主佞臣,暴露了统治阶级上层政治集团之间争夺权位的尔虞我诈和凶狠残酷。小说借说前朝兴废,寄寓着对统治者荒淫残暴的憎恨和对乱世中人民苦难的同情,客观上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段历史,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该书基本上保留了口头文学的特点,线条粗犷,语言显得粗糙,结构不够匀称,前详后略。几个主要人物如李存孝、王彦章、李克用、朱温等,形象塑造比较丰满,而更多人物则苍白浮泛。该书对《五代史平话》和元杂剧的五代史剧目有所继承,又对清代戏曲产生过很大影响,如《珠廉寨》、《飞虎山》、《雅观楼》、《太平桥》、《战潼台》等十几种京剧的故事都取材于该书。作为历史演义小说,它虽不可与作者的《三国演义》成就比肩,但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地位。有明刊本,八卷六十回,题“李卓吾批点”。明刊本另一种,六卷六十回,题“玉茗堂(汤显祖)批点”。清有多种坊刻本,其一名《五代残唐》。1983年,北京宝文堂书店《传统戏曲、曲艺研究资料丛书》出版校点本。

猜你喜欢

  • 鹦鹉媒

    清钱维乔。见《乞食图》条)撰。此剧根据《聊斋志异·阿宝》一节改编而成。是已知最早改编的聊斋故事戏,写才子孙荆与王宝娘的姻缘故事。剧中主人公孙子楚对王宝娘一片痴情,为求与王宝娘亲近,便化神魂前往王宝娘处

  • 武林藏书录

    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丁申撰。丁申(约1815-1885),原名壬,字竹舟,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四大藏书楼——“八千卷楼”的主人。宋朝迁都南渡后,杭州(时称“武林”)成为东南文化的中枢,藏刻书

  • 兆游文存

    一卷。见《观古堂诗录》条。清叶德辉(1864-1927)撰。此书为辛酉(1921)寓京时所作。文三十余篇。其中或考证经典,或辨别泉币,或精研金石,或概论词曲,或详究五行,不仅文章典则高雅,亦多关于考订

  • 道德真经新注

    四卷。唐李约(生卒年不详)撰。李约,字存博,号萧斋。唐肃宗、代宗朝重臣李勉之子,官至兵部员外郎,善书画,通音乐,当时颇享盛名。撰有《道德真经新注》四卷。《道德真经新注》,又称《道德经新注》。唐人研究《

  • 伤寒金镜录

    一卷。元杜本(1276-1350)撰。杜本,字原父,号清碧(一说字伯原,号清虚),清江(今属江西省)人,元至正中曾为学士,后隐居武夷山。敖氏(名未传,不详何人)有辨舌十二法并舌苔图,杜本在此基础上再增

  • 黄山诗留

    十六卷。清法若真(1613-1696)撰。法若真,字汉儒,号黄石,又号黄山。胶州(今属山东)人。顺至三年(1646)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官至浙江按察使、江南右布政使。康熙九年(1670)去官,

  • 毛诗奏事

    一卷。三国魏王肃撰,清马国翰辑。《隋书·经籍志》著录《毛诗奏事》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不著录,此书久佚。王肃撰有《毛诗义驳》专攻郑玄。此则取郑玄之违失,条奏于朝,故题《奏事》。此篇是马国翰从《毛诗正

  • 明文征

    七十三卷。明何乔远编。何乔远字稚孝,号匪莪,福建晋江人。生卒年待考。万历年间进士。崇祯时官累南京工部右侍郎。著有《闽书》。此书以明代诗文分体编次,各体之中又复分类,自洪武迄崇祯初年。自序云:国家之施设

  • 仪礼集说

    十七卷。宋敖继公(生卒年不详)撰。敖继公字君善,长乐(今广东五华县)人,后居吴兴(浙江乌程县)。宋咸淳进士,对策忤时相,竟归而不仕;入元,赵孟頫尝从其受业。敖继公邃通经术,动循礼法,官信州教授。《仪礼

  • 天台八教八意

    一卷。唐代释灌顶撰。灌顶生平事迹详见《大般涅槃经疏》辞条。《天台八教八意》一书,其文皆从智大师维摩诘所说经文玄义四教义中录出。卷初略明化仪四教,称之为顿渐秘密不定。次明化法四教,谓藏通别圆。内分四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