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汉魏石经考

汉魏石经考

三篇 清刘传莹撰。传莹字椒云,汉阳(今湖北汉阳县)人。此书是传莹同乡黄元吉根据传莹孙子的藏稿付印的。书分三篇,共十三目。前有光绪十二年黄元吉,光绪十年姚晋圻两人的序,后有光绪十年田明昶的跋。上篇考汉石经,中篇考魏石经,下篇立十一说。其标目分别是“一字石经春秋一卷在汉六经说”、“汉石经以一家为主附载诸家说”、“魏石经止尚书、春秋、左氏传说”、“洛阳伽蓝记不可据说”、“一字石经毛诗、一字石经郑氏尚书为魏晋间刻石说”、“陆《释文》不引石经说”、“唐用石经试士说”、“西汉无《大学》辨”、“汉儒释经及试博士用隶书说”、“西汉各家立学官考”、“石经杂证”。自“一字石经毛诗、一字石经郑氏尚书为魏晋间刻石”以下,原文已佚,其文是田明昶根据标目补写的,已经不是原作。研究石经的各家的观点,最主要的分歧是一字石经,三字石经哪个属汉、哪个属魏。北宋以前,学者多据《后汉书·儒林传》及《洛阳伽蓝记》《隋书·经籍志》等,认为三字石经属汉,一字石经属魏。南宋以后,以至有清一代,学者多据《晋书·卫恒传》、《水经注》等,认为一字石经属汉,三字石经属魏。此书“洛阳伽蓝记不可据”一篇,认为郦道元《水经注》所记,早于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二十余年,必定是亲眼所见。杨衒之所记,在迁邺之后,出於记忆。总结他所记的,不可信的有四点。刘氏之见甚确,颇可张南宋以后之说,而证北宋以前之误。至于认为一字石经的毛诗及郑氏尚书为魏晋间刻石,这更是读书得间。按《隋书·经籍志》“一字石经鲁诗六卷”之下,有“梁有毛诗二卷亡”之文;“一字石经尚书”之下,有“梁有今字石经郑氏尚书八卷亡”之文。其毛诗、郑氏尚书既然附注於一字鲁诗、尚书之下,而又明白说尚书是今字。《唐书·艺文志》对于隋志石经,凡一字都说成今字,可见所谓今字,实即一字之谓。其书虽在梁时亡佚,但梁以前确实有一字的毛诗和郑氏尚书。既有此本,那么究竟刻自何时,正是应该研究,而不宜忽略的。刘氏独见及此,可谓善读古书。可惜其原文已佚,无从知其考订如何,令人遗憾。

猜你喜欢

  • 协纪辨方书

    三十六卷。清乾隆四年(1739)和硕庄亲王允禄(详见《谕行旗务奏议》)等奉敕撰。全书分为本原二卷、义例六卷、立成宜一卷、忌用事一卷、公规二卷、年表六卷、月表十二卷、日表一卷、利用二卷、附录一卷、辨伪一

  • 重修山东盐法志

    三十二卷。清李如枚撰。李如枚,内务府汉军厢黄旗人。嘉庆十年(1805)差充长芦盐政,十三年六月革职。是书进于十三年正月,于撰者在任之时。首载李如枚进《重修山东盐法志》的折奏,具言自雍正二年(1724)

  • 圭美堂集

    二十六卷。清徐用锡(1657-?)撰。徐用锡,江苏宿迁人,字坛长,号昼堂(一作画堂)。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不久告老归里。其学以李光地为宗。本集有诗十卷,文十六卷。是其族子徐铎和

  • 续修浑源州志

    十卷,首一卷。清贺澍恩修,程续等纂。贺澍恩,江西南昌县人,光绪六年(1880)任浑源州知州。《浑源州志》自乾隆桂敬顺增修后,迄光绪初年又已百余年未修了,贺澍恩到任后,聘大同府教授经吉元、浑源州训导加教

  • 青金集

    八卷。明史迁撰。生卒年未详。史迁,字良臣,号清斋,江苏金坛人。元季隐居教授。洪武初,累征方起,除蒲城知县,迁忻州知州,复知廉州,颇有政声。事迹具详《(光绪)金坛县志》政绩传。著有《和元遗山乐府》。此编

  • 盐铁论校勘小议

    一卷。清王先谦撰。王先谦有《尚书孔传参正》,已著录。嘉庆十二年阳城张敦仁重刊涂本《盐铁论》,附以考证,王先谦因取敦仁所刊涂本,以卢文弨《拾补》及敦仁《考证》散入正文之下;复增其乡人王启原、胡元常之说,

  • 禹贡约义

    无卷数。清华玉淳撰。其生卒年不详。玉淳字师道,号澹园。金匮(今江苏省无锡县)人。清代学者。为诸生。曾从著名经学家顾栋高游,研读经史,究根穷源,兼长历算。著述除《禹贡约义》外,尚有《孝经通义》、《澹园诗

  • 韵香书室吟稿

    一卷。《遗稿》 一卷。清万梦丹(生卒年不详)撰。梦丹,原名品匊,字篆卿,江西省德化人,安徽知县万兆霖五女,翰林院编修蔡殿齐之妻。本吟稿、遗稿共辑诗七十二首。今有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嫏嬛别馆刻《国

  • 汉书刊讹

    一卷。清石韫玉(1756-1837)撰。石韫玉,字执如,号琢堂,江苏吴县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山东按察使。道光十七年(1837)卒,八十二岁。作《汉书刊讹》一书,他的主旨是想刊《汉书

  • 圣学宗传

    十八卷。明周汝登编。汝登字继元,又字海门,嵊县(今属浙江)人。生卒不详,万历五年(1577)进士,官至南京尚宝司卿。该书乃是一部揉合儒释二教的语录著作。据《明史·儒林传·王畿传》后所附之明儒学流派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