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溧阳县志

溧阳县志

十六卷。清李景峄、陈鸿绶修,史炳、史津纂。史炳,字恒斋,乾隆十六年(1751)举人,官兴化教谕。史氏精音学,旁通西方算术,尤工试帖,诗、词入九家诗选,有《大载礼正义》十六卷、《杜诗琐证》二卷、《句俭堂集》四卷行于世。溧阳,原隶江宁府,清雍正八年改隶镇江。其旧志始于宋乾道,已久失。明代有万历师志、弘治符志,清有康熙徐志、乾隆吴志。修此志时,其旧志皆存,文献详备,故作者得以藉手。清嘉庆辛未(1811),知县陈鸿绶聘史炳等纂修邑志,史氏延用《江南通志》体例,备用旧志文献史料,详稽博访,订舛正讹,三年告成,于嘉庆十八年(1813)付梓刊行。志凡十六卷,卷一至四志舆地,其目十五,为建置沿革、疆域、山水、风俗、城池、公署、驿铺、区村、桥梁、坊表、古迹、园林、坛庙、祠墓、寺观;卷五志河渠,其目二,为水利总说、塘遏;卷六志食货,其目九,为田赋、漕运、税课、户口、耆民、蠲赈、积贮、养育、物产;卷七志学校,其目六,为学宫、学额、学田、书院、社学、义塾、乡试;卷八志武备,其目四,为兵制、汛地、前明马政、兵事;卷九志职官,其目五,为文职、文题名、武职、武题名、名宦;卷十志选举,其目十,为进士、举人、荐辟、贡生、耆儒科衔、例贡监、各途文职、武进士、武举人、各途武职;卷十一至十四志人物,其目二十,为古爵秩、封荫、宦绩、忠节、孝行、义行、儒林、文苑、隐逸、始迁、流寓、艺术、方伎、贤淑、才媛、贞孝、笃孝、贞义、贞烈、完节;卷十五志艺文,其目四,为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卷十六志杂类,其目四,为瑞异、纪闻、疑辨、补遗。史氏为本邑之世家名儒,熟悉掌故,老于文学,其所考据,皆精确可信。其志搜采精博,体例谨严,为邑志中之佳作。有稿本(仅存卷1——13,15——16)、清嘉庆十八年(1813)刻本、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刻本。

猜你喜欢

  • 读经

    ①一卷。清方苞(详见《周官集注》)撰。本书崇宋而抑汉,奉程朱以压郑玄。只有读古文《尚书》,不以朱熹所疑为是。苞根据《史记·儒林传》,“安国以今文读之,及安国自序考定文义,定其可知者”等话语,认为本文缺

  • 百川书志

    二十卷。明高儒撰。高儒,字子醇,自号百川子,籍涿州(今河北涿县)。虽为武将,却素喜读书习文,亦好藏聚,与福建陈第(1541-1617)皆为名重一时的藏书大家,且在藏书质量上尤胜一筹。此目仿照宋晁公武《

  • 道德经疏

    见苏辙《道德经解》。

  • 大同府志

    三十二卷,首一卷。清吴辅宏修,王飞藻纂,文光校补。吴辅宏,安徽歙县人,出身贡生,乾隆三十五年(1770)任大同府知府。文光字华亭,满洲正白旗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任大同知府。该志旧有明正德十年张

  • 午梦堂全集

    十五卷。明叶绍袁(1589-1648)编。叶绍袁字仲韵,别号天寥道人。江苏吴江人。早负才名,天启五年(1625)进士,曾任工部主事。因不耐吏职,以母老告归。明亡后,他弃家为僧,号粟庵。其妻沈宜修(宛君

  • 寄园寄所寄

    十二卷。清赵吉士(1625-1703)撰。赵吉士字天羽,安徽休宁人,顺治八年浙江乡贡进士,康熙七年授山西太原府交城知县。为百姓干了许多好事,如提倡种柳,凿龙门渠,灌溉田地等。康熙二十三年(1684)授

  • 汗筠斋丛书

    四种,二十一卷。清秦鉴编辑。秦鉴字照若,江苏嘉定(今江苏嘉定)人,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本书刊于嘉庆初年,仅成第一集,又名《兰芬斋丛书初集》,汇辑嘉定钱氏一门著述考订之书共四种:汉郑玄撰、清钱东垣、钱绎、

  • 昭陵六骏赞辨

    一卷。清张弨撰。张弨,字力臣,山阳(今属江苏省)人。博学嗜古,尤其喜好研究金石文字,晚年以耳聋而废。昭陵六骏,是陕西醴泉东北唐太宗昭陵前六块浮雕石刻,刻于唐贞观十年(636)。昭陵六马图赞,是何人撰书

  • 德兴县志

    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孟庆云等修,杨重雅等纂。孟庆云,字子卿,浙江会稽(今绍兴县)人,同治八年(1869)任德兴县知县。杨重雅,江西德兴人,官翰林院检讨、甘肃按察司按察使。《德兴县志》同治十一年(1

  • 读左剩语

    一卷。清赵以琨撰。以琨字凝甫,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为诸生,嗜古勤业,甫冠即去世。此书是未竟之作,笔录其读《左传》的心得,订正杜预注之失,不令见解允当之处。有《棣香斋丛书》本及《娄东杂著》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