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益古演段

益古演段

三卷。元李冶(详见《测圆海镜》)撰。这是李冶写于1259年的关于天元术的普及著作。在自序中李冶称:“近世有某者,以方圆移补成编,号《益古集》,真可与刘李相颉颃。余犹恨其闭匿而不尽发,遂再为移补条段,细翻图式,使粗知十百者,便得入室啖其文。”显见《益古演段》是在蒋周(北宋人)《益古集》基础上写成的。该书三卷共六十四题,主要论述方圆组合问题,所求多为圆径、方边、周长之类,除四题(三十八、四十四、四十八、五十六)为一次方程外,余皆为二次方程。卷上二十二问专论正方形与圆;卷中二十问从正方形推广为长方形;卷下二十二问为各种较为复杂的图形。每题之后有答,答后有解释,包括“法”(即天元术)、“依条段求之”(即按条段法给出计算方程各项系数的算式)、“条段图”(即方程的几何图解)、“义”(图的说明)。其中二十三问有“旧术”,当为蒋周《益古集》的方法。书中新旧两术并列,新术为天元术,旧术即“条段法”。所谓“条段法”,即寻求题中各量的几何意义,画出条段图,通过面积图形的割补寻求等量关系,求得方程各项系数的方法。旧术虽建立了方程,却无立天元一的步骤,因此对于较复杂的问题或建立高次方程则无能为力。李冶此书新旧两术并列,完成了条段法向天元术的过渡,向人们揭示了条段法虽直观,但复杂多变,技巧性较高,而天元术虽抽象,但具有一般性,思维过程简单。《益古演段》中的“依条段求之”,其意义不同于条段法:“条段皆于立天元一内取出”,李冶在第五十六题的这句案语说明“依条段求之”乃是从天元术中提炼出来的。《益古演段》的问题虽然包括四五部分,但其核心部分是“法”,即说明如何用天元术列方程,其主要步骤为:立天元一(设某一未知量为x,在其边上注“元”字),找等值多项式(应包含天元),逐步相消。其中第二步最为关键。在运算过程中方程各项系数若出现分数或无理数,李冶采取化分数为整数、化无理数为有理数的办法来避免筹算无法表示无理数的麻烦。值得注意的是在第四十问中,李冶用了一种“连枝同体术”,即当二次项系数不为1时,为了方便开方,设一辅助未知数,令其与原未知数与二次项系数乘积相等,这样就将新未知数方程二次项系数绝对值化为1,这是对《测圆海镜》数学理论的一个发展。另外李冶在推导方程中,通过各种等量关系减少未知数,无须用方程组。求出天元一后,其他量便可依关系求出。《益古演段》最大特点是通俗易懂,如砚坚序中所言:“说之详,非若溟滓黯黮之不可晓;析之明,非若浅近粗俗之无足观。”“颇晓十百,披而览之,如登坦途,前无滞碍。”成为一部图文并茂易于自学的教材,连同《测圆海镜》一道为后世学者之指南,并建立了用天元术研究几何问题的模式,清张敦仁《缉古算经细草》便是仿《益古演段》而作。该书缺点是李冶只考虑方程正根,未用运算符号,有些题计算粗糙,过于繁琐(如第四十三、五十六问)。《益古演段》初刊本1282年刻出;后收入《四库全书》中;清李锐校订后收入《白芙堂丛书》本;清刘铎又据李本收入《古今算学丛书》中。

猜你喜欢

  • 反切上字解释续编

    一卷。民国施则敬撰。昔黄侃取陈澧所考得反切上字凡四百五十有二,据以列表解释,命名《反切解释上编》(收入《黄侃论学杂著》,中华书局1964年版)。施氏复检核《广韵》,缀拾补漏,又得八十字,于《集韵》得四

  • 齐天乐

    二卷。作者不详。本书乃传奇,上卷共十五出,已缺,仅存下卷。本传奇演述佛教故事,属度脱剧。其内容大致是:太子悉达多离家前往雪山修道,其父净梵王(今通译为净饭王)命内相陈琳往雪山令其还朝,太子不从。净梵王

  • 绛云楼书目

    四卷。明钱谦益撰。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江苏常熟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才学诗名甚富,藏书亦丰。藏室名为“绛云楼”,可惜清顺治七年(1650)

  • 笺卉

    一卷。清吴菘撰。吴菘,字绮园,歙县(今安徽歙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著有《笺卉》一书。是书的主要内容是对黄山各种花卉图和题句加以注释和说明的。黄山僧人雪花曾经将黄山所产的各种花卉绘为图,当朝重臣、

  • 玄玄棋经

    一卷。宋晏天章(生卒年与事迹不详)撰。此书共十三篇,第一篇棋局,第二篇得算,第三篇权舆,第四篇合战,第五篇虚实,第六篇自知,第七篇审局,第八篇度情,第九篇斜正,第十篇洞微,第十一篇名数,第十二篇品格,

  • 新修齐东县志

    八卷。清余为霖修,郭国琦等纂。余为霖字惕区,江西金溪人,顺治八年(1651)举人,康熙二十年(1681)任齐东知县。考齐东志,创自明正德十一年知县肖敬谏,再修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知县刘希夔,此志

  • 五代诗话

    十二卷。清王士祯(1634-1711)撰。士祯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人。生平详见《唐诗三昧集》辞目是书原为清代王士祯编辑的十二卷秘本,“未及成书,不精不详”;后由郑

  • 蛣蜣集

    八卷。明郑若庸(约1535前后在世)撰。郑若庸,字中伯,号虚舟。江苏昆山人。生卒年不详。年十六为诸生,以任侠不羁被斥,隐于支硎山,后为赵王厚煜所聘,为之著书。著有《蛣蜣集》、《北游漫稿》、《美隽》等。

  • 复社姓氏传略

    十卷。清吴山嘉(生卒年不详)撰。山嘉字愚甫,江苏震泽(今属吴江县)人,县学生。其五世从祖吴诩与孙吴涫等为复社创举人。山嘉多方搜集:共得一千二百余人。卷首有复社事略。现有道光十一年(1831年)刊本。

  • 玉烟堂法帖

    二十四卷。明陈元瑞(生卒年不详)辑。陈元瑞生平不详。据该法帖中董香光《序》介绍,可知陈元瑞深于书学。该贴选取历代名迹法帖的石刻佳本,始于汉魏,终于宋元,共编定二十四卷,刊成于明万历癸丑(1613)。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