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经话

经话

二卷。廖平撰。廖平(1852-1932)原名登廷,字旭陔,后改名平,字季平,晚年号六译。四川井研县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青年时就学于成都尊经书院,师事湘潭王闿运。清末今文经学家、思想家。廖平长期从事教学,曾任四川国学学校校长,华西大学、成都高等师范等校教授。他一生著述达百余种,作为清末今文经学派的代表,其学术思想曾在国内产生过重要影响。戊戌变法首领康有为的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就曾直接受其影响。廖平的《今古学考》、《古学考》、《知圣篇》、《辟刘篇》等著作实际上在清代变法维新的思潮中起了一定的启导作用。所以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有为早年酷好《周礼》尝贯穴之,著《政学通义》。后见廖平所著书,乃尽弃旧说……有为之思想受其影响,不可诬也。”廖平治经多变,初持今文为孔子所创,古文为周公所创之说;戊戌变法前后,又著书自驳,说今文是小统,古文是大统;后来又撰《孔经哲学发微》,讲说“天人”、“人学”、“王学”,牵强附会,愈益离奇,反映了今文经学的没落。其著作有《四益馆丛书》,后又增益为《六译馆丛书》。《经话》一书是廖平研治经学的杂记,大抵泛论诸经,逐一订证各家得失。廖平把治儒家经学比作释家道家之入门,皆有戒律。指出习儒之士,解经恣意发挥,使后学者无所信守。要探索儒经精深微妙之旨,须先立章教;首戒不得本源,专门沿袭支派;二戒以古乱今,不分家法;三戒自恃才辨,以敏捷的口才强词夺理;四戒支杂衍说,游荡无根。以上四个方面,就是才能高超、学识广博的人,也是十分忌讳的。那么中贤以下的人,其弊可陈:不守古训,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如何邵公(休)之误用董(仲舒)说,刘申受(逢禄)又抄袭何注;或不识深奥的义理,却依傍门户;或违背传注,好作新解,株守陈言,牵强附会;或不通音训,罔识古义。廖平对世所袭用的流弊略加敷陈,并以此为依据穷源究委,凡各经篇目的真伪,注疏得失,及其微言大义,训诂典制,一一加以考证。上溯孔子订六经之真伪,下论历代儒者说经之是非,可谓博大精深,融会贯通。体现了廖平研治经学的创造精神。有尊经书局光绪二十三年(1897)刊刻本、《六译馆丛书》本。

猜你喜欢

  • 论学制备忘记

    一卷。清段玉裁(1735-1815)撰。段玉裁字若膺,号茂堂,江苏金坛人。乾隆举人,至京师,师事戴震,后任巫山县知县,以父老引疾归,居苏州枫桥闭门著书三十余年,著有《六书音韵表》、《古文尚书撰异》、《

  • 经韵楼集

    十二卷。清段玉裁(1735-1815)撰,段玉裁,字若膺,号茂堂。江苏金坛人。乾隆举人,官知县,曾师事戴东原,为清代著名训诂学家、经学家。所著《说文解字注》影响颇大。《经韵楼集》大多为考据注释之作,涉

  • 傅恭堂祭仪未定稿

    二卷。清潘德舆(1785-1839)撰。德舆,字四农,一字彦辅,江苏山阳(今江苏省今淮安县)人。道光八年(1828)举人。博学工文章,其学以克己有耻为归,尤喜治经术。客游京师时,名甚显,后主讲阜宁观海

  • 女才子传

    见《女才子书》。

  • 从今文孝经说

    一卷。明虞淳熙(详见《孝经迩言》)撰。是书无序跋。虞氏征引诸书会及古文孝经者,录其所作驳语于其下,凡十六条。大旨拾司马贞余唾,不过征引稍广。是书缺乏新意,却对《古文孝经》持有成见,语多武断,诚不足取。

  • 绿晓斋遗诗

    一卷。明卜舜年(约1573年前后在世),撰。舜年,字孟硕,江苏吴江人,生卒年均不详。该编前后无序跋,卷后附载有卜氏寿诗及陈时化、陆万言、陈继儒、乐元声、何三畏等人的赠诗,最后以其父节悯先生(卜梦熊)行

  • 谈兵髓

    七卷。题西浙嚣嚣生撰,不著名氏。四库馆臣考书前有王洽序。王洽字和仲,临邑(今属山东)人。万历甲辰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序》作于天启甲子年(1624),适其任浙江巡抚时,由此可知,嚣嚣生者,亦明末人。所

  • 古今通韵

    十二卷。清毛奇龄撰。毛奇龄生平见“越语肯綮录”。是书为排斥顾炎武《音学五书》而作。创为五部、三声、两界、两合之说。五部是:东冬江阳庚青蒸为一部、支微齐佳灰为一部、鱼虞歌麻萧肴豪尤为一部、真文元寒删先为

  • 春秋志在

    十二卷。明来集之(详见《读易隅通》)撰。集之字元成,明末经学家。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历安庆府推官,仕终太常寺少卿。著有《读易隅通》、《卦义一得》、《易图亲见》、《倘湖樵书》、《博学汇书》等。《

  • 思古斋石刻

    一卷。疑为宋蒋永仲刻,后有明张登云跋,记述此石刻来源经过。该石为明嘉靖八年(1530)村民耕地掘得,《兰亭序》和《黄庭经》分刻于石的两面。帖首有“思古斋石刻”五篆字;《兰亭序》首有“唐临绢本”,尾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