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维摩诘所说经注

维摩诘所说经注

十卷。姚秦释僧肇(384-说374-414)撰。僧肇,俗姓张,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家贫以佣书为业,遂因缮写乃历观经史,备尽坟籍。志好玄微,每以庄老为心要。尝读老子道德章乃叹曰:美则美矣!然期栖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后见旧维摩经,欢喜顶受,披寻玩味,乃言始知所归矣。因此出家”。(〔梁〕慧皎等撰《高僧传·释僧肇传》载1990年上海古籍书版社出版的《高僧传合集》第44页)不久,即以善解经意,兼通三藏知名。其平生以弘法为己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师从鸠摩罗什,参与译经。僧肇为罗什最初的弟子,被称为“法中龙象”。随罗什于401年到达长安,他和僧睿等相助详定,列席译场。在罗什门下十余年,人称僧肇是什门“四圣”或“十哲”之一。镶助罗什在长安和姑臧(今甘肃武威)译场译经中做翻译,评定经论,因此被人称为“解空第一”。第二,讲习三论。鸠摩罗什译出三论后,僧肇与僧睿,僧导、昙影等常常讲习,以弘佛法。第三,解经释论。僧肇苦学善思,自罗什圆寂后,他追悼永往,翘思弥历。更加博采众经,解经释论。先后撰著多书,以解教界人等疑难。即《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涅槃无名论》四卷,《宗本义》、《宝藏记》、《维摩诘经注》,以及已佚的《文六即真论》一卷等。僧肇虽生于玄学盛行之后,早年又受老庄影响,但他的学问实得于鸠摩罗什,以《维摩》、《般若》、三论为宗。尤以擅长般若学著称。《维摩诘所说经注》一书,先后有七种译本,按时间先后顺序这七种译本分别是:1.东汉严佛调译,名曰《古维摩诘经》二卷,今缺。2.吴支谦译,名曰《维摩诘经》二卷。3.西晋竺法兰译,名曰《异毗维摩诘结》二卷。4.西晋竺法护译,名曰《维摩诘所说法门经》一卷。5.东晋祇多密译,名曰《维摩诘经》四卷,今缺。6.姚秦鸠摩罗什译,名曰《维摩诘所说经》三卷。7.唐玄奘译,名曰《说无垢称经》六卷。维摩诘是毗耶华城居士云净之名,因有眼疾,故佛遣十大弟子、四菩萨等前往问疾,可维摩诘却皆辞不堪。佛遣之弟子、菩萨不仅不怪他,反而“殊受教而往”问维摩诘问答妙法。维摩诘“深谈宝相不二法门,借座灯王,请做香积,手按大千,室容海众。以显不可思议解脱道路。为三论及天台二宗之要典。”此注即是罗什弘始八年(406)译出维摩经时,僧肇条记罗什的口义作为经的注解,并作序(序已佚),仅存此《经注》。竺道生传云:僧肇是关中始注《维摩》的第一人。东域传灯云:“僧肇等注,亦名净名集解”。由此可见,僧肇所注《维摩》的价值和影响。在僧肇注作之成以后,又有道生等人为之作注。现常见的版本是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猜你喜欢

  • 端虚勉一居文集

    三卷。清张成孙(约1780-?)撰。张成孙字彦惟,江苏武进人,张惠言之子。成孙通小学,工历法,篆法亦佳。著有《端虚勉一居文集》、《说文谐声谱》。《端虚勉一居文集》共三卷。卷一为说、叙、跋、书、赠序、碑

  • 宝章待访录

    一卷。宋米芾撰。米芾生平,《画史》已著录。是书皆记宋之士大夫所藏晋唐墨迹。唐有宝章阁,专贮法书,米氏因此取是书名。米氏为此自序云:“本朝太宗混一,伪邦、国书皆聚,然士民之间尚或藏者。既非宝鉴,皆以世传

  • 上元江宁两县合志

    二十八卷,首一卷,附录一卷。清莫祥芝、甘绍盘修,汪士铎纂。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分任纂修者,皆一时地方名宿,故体例精详,文章尔雅,不愧大邦制作。叙录商例之作,陈义甚高,择言尤雅,可谓渊懿样茂矣!

  • 古学汇刊

    二集 六十种,一百二十卷。清邓实编。邓实字秋枚,广东顺德人。生卒年不详。光绪三十二年(1906),邓实与刘师培、黄节等人在上海发起国学保存会,提倡旧学,编印《国粹学报》,并刊有《国粹丛编》、《风雨楼丛

  • 嵩庵集

    五卷。清冯苏(约1673年前后在世)撰。冯苏字再来,号蒿庵,临海(江苏临海)人。生卒年均不详。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在云南为官时,被吴三桂所拘。后官至刑部右侍郎。著作很多,有《南中集》、《嵩庵集

  • 易汉学师承表

    一卷。清吴翊寅撰。此书依据洪亮吉《传经表》体例,将历代易家分为杨何、施仇、孟喜、梁丘贺、京房、费直等几派,并根据史传及其它文籍,于每一派下列其流传途径、传者姓名,并注明出处。并附以自己的案语,使其所列

  • 仪郑堂骈俪文

    三卷。清孔广森(1752-1786)撰。孔广森,曲阜(今属山东省)人。字众仲,一字撝约,号轩。乾隆三十六年(1771)进士,曾官检讨。以孔子六十八代孙,袭封衍圣公。少曾受业于戴震、姚鼐,专攻经史小学,

  • 春秋宗朱辨义

    十二卷。张自超(?-1717)撰。张自超字彝叹,高淳(今属江苏)人,清代经学家。张自超之研究经史,期于躬行实践,康熙四十二年中进士后授经讲学,文行日著,未仕而卒。此书以朱熹谓《春秋》据事直书为旨。张氏

  • 书义矜式

    六卷。元王充耘(详见《读书管见》)撰。元代科举取士,仍试经义,其作文程式有冒题、原题、讲题、结题,其中尚分细目。充耘既以《尚书》登第,乃于《尚书》摘取数题,各为程式,以示作文之标准,编为此书。其书类似

  • 养吾斋集

    三十二卷。元刘将孙撰。将孙字尚友。生卒年不详。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其父刘辰翁的文名擅于宋末,将孙濡染家学,颇习父风。吴澄为作集序,谓其:“浩瀚演迤,自成为尚友之文,如苏询之有苏轼。曾以立序则谓渊源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