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蒙求

蒙求

二卷。唐李翰(生卒年不详)撰。李翰赵郡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华之长子。弱冠擢进士第,累迁大理司直,拜左补阙,加翰林学士。是书系传授经史百家知识的蒙书,李良进表称之“错综经史,随便训释”,李华序称“引古人言行善恶,参之声律,以授童幼,则经史百家之要奥,十得其四五矣。”故而当时风行于世,远及日本。李翰不仅撰是书,而且自为之注。然乡俗抄写,删节辄多,并有将其注语中所引书名省略者。于是宋理宗时徐有光为作补注。但《三字经》、《百家姓》流行于蒙馆后,是书始微,至明清时已鲜为学者所知了。乾隆修《四库全书》,仅著录徐子光补注本,竟不知其书原有自注。日本文化丙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天瀑山人得古抄本,称是李翰原注,刻入《佚存丛书》。光绪初杨守敬访书日本,又得古抄卷子改装本一卷,附音增注旧抄本一卷。增注本与《佚存》本为近,古抄本则远在诸本之上,守敬谓最近翰注原书。我国现存敦煌写本二卷:甲卷为卷子本,存二十八行,始李良进表之后段,次李华序,又次为《蒙求》原文二十八句;乙卷为折叶装本,仅存两叶,恰是一折,自“爰盎欲坐注语”起,至“李郭仙舟”句止。并为唐末五代写本。甲卷李良进表后,有“良令国子司业陆善经造表,表未行而良授替,事因寝矣”一行,杨氏古抄本虽亦有之,而“替”误为“賛”。乙卷注语所引古书,较诸本独详,持之与《佚存丛书》所谓古注本及徐子光补注本相较,则凡古本徐注易以后出之书者,皆守敬所谓以见存书史换之者也。故此敦煌写本又较古抄本为尤古,虽存千百于什一,大约是李翰原书,五代旧本。按,日本《佚存丛书》题为后晋李瀚撰,这是沿袭《旧唐书·萧颖士传》的错误。刑澍《守雅堂文集》、黄廷鉴《第六弦溪文抄》、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均有辨证。

猜你喜欢

  • 冀县志

    二十卷。民国王树楠修。详见《河北通志稿》。冀县志自乾隆十二年重修以来,百余年间未再修。民国十二年(1923)邑人竭请王树楠纂修志书,遂于京师畿辅先贤祠设立志局,四年而书成,然至民国十八年(1929)才

  • 治斋集

    十七卷。明万镗(1485-1565)撰。万镗,字仕鸣,号治斋,进贤(今江西进贤县)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授刑部主事,嘉靖中官南右都御史,受严嵩抬举官至吏部尚书,后黜为平民。著有《治斋集》。

  • 存审轩词

    二卷。清周济(1781-1839)撰。周济字保绪,一字介存,号止庵,荆溪(今江苏宜兴)人。少能属文,常与包世臣议论经世之学。曾研习兵书,兼习击刺骑射。嘉庆十年(1805)进士,授官淮安府学教授。因与知

  • 达生篇

    见《达生编》。

  • 昭鉴录

    十一卷。明洪武初奉敕撰。据《千顷堂书目云:“太祖尝命礼部尚书陶凯(生卒年不详)等采录汉、唐以下藩王善恶以为鉴戒。编辑未竟,复诏秦王傅文原吉、翰林编修王僎、国子博士李叔元、助教朱复,录事蒋子杰等续修之。

  • 吴歈萃雅

    四卷。明周之际(生卒年不详)编。此编原署“茂苑梯月主人”选辑,实即周之际。又署“古吴隐之道民”校点,未详何人。全书分四集,每集一卷,共收南曲280套。前二集收高明,梁辰鱼等人所作散曲作品,后二集录元、

  • 土默特志

    十卷。清人撰,不署名。土默特在元代属大同路,明宣德初年筑玉林么川等城市,设兵戍守,后为鞑靼所据。嘉靖年间俺答由河套徙丰州,隆庆时封为顺义王,名其城为归化,至今仍之。清天聪六年(1632年),太宗亲征察

  • 易书诗礼四经正字考

    四卷。清钟麐纂。钟麐,原名宝田,字璘图,长兴(今浙江长兴县)人,生卒年不详。咸丰辛酉(1861)顺天府的副贡生,官至内阁中书。作者原拟通考十三经,书稿后稍稍散佚,只得《周易》、《尚书》、《毛诗》、《周

  • 唐余纪传

    二十四卷。陈霆撰。陈霆字声伯,明代德清(今浙江德清县)人,弘治壬戌(1502年)进士,授刑科给事中。正德(1506-1521)初以忤刘瑾谪判六安,瑾诛,起历山西提学佥事卒。陈霆博洽多闻、留心风教,有《

  • 春明稿

    十四卷。明徐学谟(1521-1593)撰。生平见《归有园稿》。徐学谟著有《春秋亿》等。是稿以学谟因事罢归后,及又擢为礼部尚书再入京都时所作编为一帙,以“春明”为之。凡文编十卷,诗编三卷,续编一卷。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