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蜀石经春秋穀梁传残石

蜀石经春秋穀梁传残石

一册(吉石盦丛书本)。罗振玉印。册前影印蜀石经《穀梁传》十八行,后附罗氏宣统丁巳闰月跋。册中存字,自襄公十八年传“晋侯宋公魏侯郑伯”句起,至十九年传“晋士匄帅师侵齐至谷”句的“谷”字止,中缺“曹伯”以下五字。原本与《周礼》卷九卷十、《春秋左氏传》卷十五,都是杨继振旧藏,后归庐江刘体乾。刘氏影印所辑蜀石经册内,其十八行之后,尚有“廿四”两字,另作半页,另为一行,与十八行传注之文合在一起,共十九行。其“廿四”两字,乃当时刻石时所记石数,是其他各卷所没有的。对于考定蜀石经颇有作用。罗氏此书既夺此两字,又误为十九行,不免舛漏。研究蜀石经的人仍当以刘本为据。此书只存《穀梁传》两页,只是刘氏书中的一种,与刘氏的荟萃群经不可同日而语。只是其年月,为“宣统丁巳”即1917年,在刘氏影印之前。罗氏的本意,是鉴于蜀石经世所稀少,很少有人能窥其真面,所以匆匆影印出来,以广其流传。读此书应知其用意所在,不宜轻易批评为所见不广。又罗跋中说杨继振著有《蜀石经考异》三卷,见于观古阁续稿,鲍氏曾为作跋。这是校勘蜀石经文字者所应知的。罗氏特别表出之,这又是刘氏书中各家题跋之外,可备参考的内容。

猜你喜欢

  • 当轩集

    十六卷。元王旭(生卒年不详)撰。旭字景初。东平(今属山东)人。《山东通志》称“旭与同郡王构、永平王磐俱以文章名世,天下号为三王。游历天下,终生未仕。”《四库全书总目》评曰:“其诗随意抒写,不屑于雕章琢

  • 石川集

    四卷。《附录》一卷。明殷云霄(1180-1516)撰。殷云霄,字近夫,号石川,山东寿张(一作凤阳)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授靖江、调青田知县,升为南京工科给事中,卒于官,年三十七岁。著有《石

  • 尚书异字同声考

    一卷。清丁显纂。丁显字韵渔,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晚清学者,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是书首有自序,又有后序。本书以段懋堂(玉裁)的《古文尚书撰异》为主,参以顾亭林(炎武)、江慎修(永)、戴东原(震)以及张

  • 常建诗

    三卷。唐常建(约749前后在世)撰。常建不知其字,其里籍、生卒年均不详。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知其于开元十五年(727)与王昌龄同榜进士,终于盱眙尉。故人称为“常尉”。此集乃毛晋汲古阁所刊,共三卷,

  • 军器则例

    二十四卷。清董诰(?-1818)等奉敕修。董诰,礼部尚书董邦达之子。清大臣,乾隆十八年(1753)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加太保。是书于嘉庆十九年(1814)告成,其卷一、卷二为条例,卷三为

  • 类经

    三十二卷。明张介宾(1563-1640)撰。张介宾字景岳,又字会卿,别号通一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年时随父游历京师(今北京),求学读书,拜名医金英(金梦石)学医、尽得其传。壮年投笔从戎,遍历我国

  • 会同县志

    十四卷首一卷,清孙炳煜等修,黄世昌等纂。孙炳煜,字耀庭,河南荥阳人,进士,光绪元年(1875)任会同县知县。会同县志创修于明嘉靖邑令萧标。迄清复肇修于康熙邑令曹兴隆,一续于乾隆县令于文骏,再续于嘉庆县

  • 虚舟抚历朝法帖

    十六卷。清代许氏刻王澍之书。王澍为清代书家,字虚舟。王澍墨迹,为周以动旧藏。此帖所收是王澍临古帖,其临历代诸家有:钟繇、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徐浩、李阳冰、陆柬

  • 灵台秘苑

    十五卷。北周庾季才(生卒年不详)撰。庾季才字叔奕,八岁通《尚书》,十二岁通《易》,好占玄象。梁元帝尝与之论星历,梁亡,周太祖令掌太史。著有《灵台秘苑》、《垂象志》。原书《隋书·经籍志》记为一百十五卷,

  • 说文假借例举

    一卷。清侯康(生卒年不详)撰。侯康原名廷楷,字君模,广东番禺人。道光举人,著作尚有《后汉书补注续》、《三国志补注》、《春秋古经说》、《穀梁疏证》等。是编专论六书之假借,谓假借制字之时已有,非用字之时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