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诗经说约

诗经说约

① 二十八卷。明顾梦麟(1585-1653)撰。顾梦麟,字麟士,太仓(今江苏太仓县)人。明崇祯副贡,曾集三吴名士为应社,诗文雅驯,为时所宗,人称织帘先生。清人入关后,绝迹城市,潜心著述。除是书外,有《四书说约》、《四书十一经通考》、《织帘居诗文集》等行世。是书大旨取诸家诗说之善者予以解说。每篇首列经文,次摘采诸家之诗说融会训释,然后附以已见,或训诂文字,或订正音读,或诠释诗义。梦麟论诗,多以朱熹《诗集传》为宗,折衷于毛、郑诸家之说,苦心别择,持论平和。然于经义又时时自出新论。如《卫风·伯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朱熹《诗集传》云:“殳,长丈二而无刃。”梦麟则释之曰:“《礼》书云,‘细而能击,则非竹不可。’许慎谓积竹为之,是也。”足为说诗者参考。是书清朱彝尊《经义考》已著录。有崇祯刊本存世。② 不分卷。清李源撰。李源字巨涛,山东利津人。生卒年均不详。李源弱冠为文有奇气,五试礼闱,皆不获售。乾隆三十四年(1769),始以第四人魁其经,乾嘉间历官闽中,居恒潜心著述,所撰有《五经说约》行于世。是编编首但题《诗经》,不著书名,亦不著撰人姓氏。卷首有乾隆壬子(1792)窦光鼐覆札。及嘉庆元年(1796)李氏自序,知其书实出源手。窦氏覆札云:客冬奉寄《五书说约》来杭,展阅之下,恍遇旧知。是其书实成于乾隆五十六年辛亥之前,即源游宦闽中时所撰《五经说约》之一种也。全书凡四册,不分卷次。是编盖以汉兴《诗》有四家,齐、鲁、韩三家,其亡已久。《毛传》悉本小序,说多可据。郑笺孔疏,训诂尤详。朱子《集传》,于序说虽多诋斥,然其合者,亦十之六七。自明季科场专用朱子《集传》,而序传笺疏皆废。帖括家拘守一编,往往昧于经义,因荟萃诸家之说,而约取其精义,考疑征信,以归画一。大旨以紫阳《集传》为宗,有未惬者,则掇拾毛、郑诸家之说,以考其异同,辨其讹误。今考其书,虽尚知推本注疏,熔铸群言,以自为解说,然未能深研古义,故其所训释,类皆陈因之论,顸模棱,纷纭杂糅,于诗义每多未畅,盖犹不脱科举制艺之习。是有嘉庆元年(1796)刊本。

猜你喜欢

  • 言子

    三卷。宋王(生卒年不详)编。字仲潜,一字伯晦,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累官至左丞相,因与陈宜中不协而去,生平清修刚劲,度宗时曾诏充上蔡书院山长。陈振孙《书录解题》云,言偃

  • 荆溪唱和诗

    一卷。明俞允文(1513-1579)编。俞允文,字仲蔚。初名允执。昆山(今属江苏)人,嘉靖中诸生。本书为嘉靖四十年(1561)年间,顾从义、姚昭、董宜阳、冯迁、朱察卿、姚遇、姚遂、沈明臣八人同游荆溪唱

  • 中庸臆测

    二卷。清王定柱(详见《大学臆古》)撰是书首叙钦定《礼记义疏》御案一则,认为在朱子《章句》外,郑注孔疏,都不可废。次为自序,认为《章句》以后,鸿儒代兴,拾遗补缺,新机逐引,不可尽灭。是书分章或从郑孔,或

  • 秋仙遗谱

    十二卷。不著撰人姓名,按其版式是明刊本。书名取自《孟子·告子上》的“弈秋”,以为弈仙秋所遗之棋谱。书前冠以马融《围棋赋》、班固《弈旨》、张拟《棋经》、刘仲甫《棋法》及《围棋》十诀。前集八卷,后诀四卷。

  • 周官恒解

    六卷。清刘沅撰。刘沅另有《仪礼恒解》,已著录。是书首有自序,其次为凡例。刘氏所论,多以《周官义疏》为本,注释则多用郑玄、贾公彦之说。书中每官及《考工记》之末,都有一段总论以发明大义。刘氏对《周官》研究

  • 今献汇言

    八卷。明高鸣凤(生平事迹不详)撰。此书为明人辑本代之作,故名“今献”。《明史·艺文志》杂史类记高鸣凤《今献汇言》二十八卷。而《四库全书·杂家类》存目中仅著录为八卷。但北京图书馆所藏明万历中刊本及通行本

  • 离骚经解略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无“略”字)一卷。清方楘如(生卒年不详)撰。方楘如,字若文,一字文輈,号朴山,淳安(今浙江淳安)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官至丰润知县。方氏学有根底,通经史百家,于《易》

  • 金石萃编校字记

    二卷。罗振玉撰。罗振玉,详见《殷虚书契》条。本书成于光绪十一年(1885)。王昶著《金石萃编》时,已近暮年,眼睛有病,视力衰退,靠门下为其检阅史料,故未能精到。罗振玉校正《金石萃编》中碑志一百三十种,

  • 饮和堂集

    二十一卷。清姚夔(约1669前后在世)撰。姚夔,字胄师,号成葊,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卒年不详。顺治十一年(1654)举人。任安化县知县。著有《饮和堂集》。是集凡二十一卷,诗十三卷,杂文八卷。其中诗

  • 葛壮节公年谱

    一卷。清葛以简、葛以敦编。谱主葛云飞(1789-1841),字凌台,一字鹏起,浙江山阴(今绍兴)人。道光三年(1823年)武进士,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英军进犯定海,云飞与郑国鸿、王锡朋率部奋力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