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通俗编

通俗编

三十八卷。清翟灏撰。翟灏生平见“尔雅补郭”。《通俗编》卷首有乾隆十六年(1751年)周天度序,其书当即刊行于是年。周序谓翟灏“往来南北十许年,五方风土,靡所不涉”,为搜辑俚言俗语付出了艰辛劳动。全书搜辑通俗常语五千余条,包括词、词组、熟语、成语等。析为三十八类,类各一卷:天文、地理、时序、伦常、仕进、政治、文学、武功、仪节、祝诵、品目、行事、交际、境遇、性情、身体、言笑、称谓、神鬼、释道、艺术、妇女、货财、居处、服饰、器用、饮食、兽畜、禽鱼、草木、俳优、数目、语辞、状貌、声音、杂字、故事、识余。凡经史子集、诗文词曲、小说字书,以及释道、艺谈、诗话等书中的材料,无不广泛搜罗,有些材料,尚可能是亲自从民间采录者,是书资料丰富博赡;对所收词语皆注明出处,有些还加按语,考求语源,说明变化,并引书证释,内容殊详审。《通俗编》比较突出的缺点是引书往往删节不当,或出处不详,读者检阅原文颇为不便;对有些词语意义的训释有错误,或不确切,对词语源流变迁的考辨,也不尽妥当;遗落未收的词语为数亦不少。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补逸》曰:“山舟梁氏常出所著《直语类录》示余,余叹以为善。比复见晴江手辑《通俗编》,则勾稽证释,视山舟详数倍焉。盖晴江之为是书颇尽一生精力,故能搜罗宏富,考证精详,而自成其为一家之书,非他家所能及也。”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曰:“翟氏书共三十八卷,分三十八门,采取极博,下至稗官小说,无所不搜。而经史所有,转有遗落者,如俗以鸡之种大者为大僆头鸡,本于《尔雅》未成鸡僆;俗以附和人为吃屁,本于《列子》承公孙之余窍;此类甚多,不可枚举。然异闻琐事,足以资谈助,正俗谬,其《俳优》、《故事》两门,尤可观也。此事始于王伯厚《困学纪闻》,‘俗语多有所本’一条,所载皆经史语。自后陶宗仪《辍耕录》、杨慎《丹铅总录》、胡应麟《庄岳委谈》、郎瑛《七修类稿》等书,多喜证据俗事,渐近小说。近儒钱竹汀《恒言录》专取经史诸子,不及猥谈。赵云松《陔余丛考》间载闾里謏辞,加以证佐。翟氏书在钱赵之间,虽各不相谋,要为繁富独出者矣。”《通俗编》以仁和霍氏无不宜斋三十八卷本为足本,《函海》本不分类,则其初构未成之本也。1957年商务印书馆把《通俗编》与梁同书《直语补证》合并排印,并编有四角号码索引,是目前最为通行的本子。

猜你喜欢

  • 扬城殉难续录

    三卷。清末郑章云(生卒年不详)辑。章云字士烺,扬州人。该书继刘孟瞻、吴熙载所集《扬城殉难录》而作,记太平天国战事中扬州死难之人。始于咸丰三年(1853年)扬州城被攻陷,上中卷为官吏、士绅,下卷则为妇女

  • 兰芳录

    二卷。明徐三重(详见《余言》条)撰。此书皆录古人轻世遗荣之事,共二卷,分内、外篇。书首徐三重自序中称:内篇近乎为自己之所得,外篇则稍借助物缘,亦不入世累。但徐三重将曾点的《沂水春风》置于外篇,而将叶梦

  • 声律发蒙

    五卷。元祝明(生卒年不详)撰。祝明字文卿,直隶安平(今属山东)人。潘瑛续,明刘节校补。据高儒《百川书志》云:《声律发蒙》二卷,元博陵安平隐者祝明文卿撰。自一字七字至隔句各押一韵。对偶浑成,音响自合。共

  • 武王伐纣平话

    上中下三卷。全称为《全相平话武王伐纣书》,别题《吕望兴周》。不知作者姓名,元人编刊。讲史话本小说,叙商周朝代更替故事。卷上起自妲己入宫受宠,文王姬昌谏而纣王不听。卷中记纣王无道,与妲己恣意淫乐,并残害

  • 侠女奇缘

    见《儿女英雄传》。

  • 抱经斋集

    二十卷。附《焚余草》一卷。清徐嘉炎(1631-1703)撰。徐嘉炎,字华隐,另一说字胜力,号华隐,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康熙十八年(1679年)因户部侍郎于可托推荐,以国子生应试“博学鸿儒”列一等

  • 订正朱子家礼

    五卷。清郭嵩焘撰。郭嵩焘生平及生卒年不详。自宋代以来家礼都遵奉朱熹《家礼》,郭嵩焘于是考求礼经之意,挥礼制的古今沿革,对《家礼》进行考证与修订。但《家礼》一书,王懋竑《白田杂著》有《家礼考》,对朱熹年

  • 草韵汇编

    ① 二十六卷。清陶南望撰,陶南望字逊亭。上海(今上海市)人。生卒年与事迹不详。此书成于康熙年间。书中记草书家从秦程邈记起,至明代朱克诚,共三百四十一家。其草法分韵编次,平、上、去三韵部分是陶南望亲辑。

  • 诸史提要

    十五卷。宋钱端礼编撰。端礼字处和,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少以恩荫入仕,官至参知政事、观文殿学士等,生平业绩详见《宋史·钱端礼传》。所撰《诸史提要》,乃采摘各史书之精华汇集而成,包括《史记》一卷、《

  • 明理

    五曰:五帝三王之于乐尽之矣。乱国之主,未尝知乐者,是常主也。夫有天赏得为主,而未尝得主之实,此之谓大悲。是正坐于夕室也,其所谓正,乃不正矣。凡生非一气之化也,长非一物之任也,成非一形之功也。故众正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