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释名

释名

八卷。东汉刘熙撰。《隋书·经籍志》载《释名》八卷,注:“刘熙撰。”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亦载《释名》,注曰:“汉征士北海刘熙成国撰。”《隋书·经籍志》于《大戴礼记》下注云:“梁有《谥法》三卷。后汉安南太守刘熙注。”宋《册府元龟》亦沿袭是说。宋李石《续博物志》作“汉博士刘熙。”据以上材料可知,《释名》为刘熙所撰无疑。刘熙字成国,东汉末北海(今山东昌乐县)人。关于他的仕履,有“安南太守”、“博士”、“征士”三说。《三国志》几处提及吴蜀之臣曾师事刘熙,或与刘熙有交往,可知刘熙为汉末名儒无疑;但《后汉书》和《三国志》却没有刘熙的传记,说明刘熙不大可能当过“太守”或“博士”。“征士”之说较为近是,“征士”是学行并美而不就征辟者之称,刘熙可能是著名于时的隐逸征士。刘熙曾避地交州,在那里从事讲学活动。汉之交州辖今两广地,治所在广信,即今广西苍梧县。《三国志·程秉传》云:“(秉)逮事郑玄,后避乱交州,与刘熙考论大义,遂博通五经。”《薛综传》云:“(综)少依族人避地交州,从刘熙学。”《许慈传》云:“(慈)师事刘熙……建安中,与许靖等自交州入蜀。”《许靖传》云:“刘璋遂使使招靖,靖来入蜀。璋以靖为巴郡、广汉太守。建安十六年(211年),转在蜀郡。”许靖入蜀在建安十六年前,而许慈师事刘熙又在偕许靖入蜀之前,可知早在建安十六年前,刘熙已至交州。汉末社会动荡,战乱之中,独交州一郡“二十余年疆埸无事”,“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刘熙即是其中之一。其所终不详。依刘氏之声名几与郑玄、祢衡之伦比肩推断,刘熙不仅生当汉世,其殁或亦在汉末。清人毕沅《释名疏证序》怀疑刘熙“或魏受禅以后人”,迮鹤寿注《蛾术编》谓刘氏“必为三国时人”之说不能成立。关于《释名》的成书年代,《释名》本身提供了一些线索。《释名·释州国》所释天下州名凡十三:青、徐、扬、荆、豫、凉、雍、并、幽、冀、兖、司、益。而《后汉书·郡国志》却有交州而无雍州。由此看来,刘氏撰《释名》是在雍州建立的兴平元年(194年)之后到交州建立的建安八年(203年)之前的九年之中,此时下距魏受禅尚有二十余年光景。在交州相对安定的环境中,刘熙全身远祸,潜心著述,得以完成《释名》一书。刘熙撰《释名》本无疑问,但《后汉书·文苑传》有刘珍“撰《释名》三十篇以辨万物之称号”的记载。刘珍卒于顺帝永建元年(126年),时代早于刘熙。然刘珍所撰《释名》,各史志皆未著录,唐宋类书亦未见称引,故清钱大昕、郝懿行等皆认为“刘珍撰《释名》”是范晔的谬说。张澍、汪之昌则认为刘珍《释名》久已失传,今本《释名》确为刘熙所作。刘熙《释名序》谓书凡二十七篇,今本正文亦二十七篇。但今本未必是完整的,序文所载篇数,恐系后人据残本篇数所改。前人论点有二:①《三国志·韦曜传》谓《释名》论“爵位之事,又有非是”,故韦昭所见《释名》当有《释官爵》一篇,今本阙;②唐宋诸书所引韦氏《辨释名》诸条多有辨官爵之辞,可证《释名》原本确有释官爵文字。今本《释名》二十七篇,分类略同《尔雅》,而无《尔雅》之《释诂》、《释训》、《释言》、《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十篇。由《释亲》广为《释长幼》、《释亲属》。由《释器》广为《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床帐》、《释用器》、《释兵》、《释车》、《释船》。由《释地》广为《释州国》、《释道》。而《释天》、《释山》、《释水》、《释丘》、《释宫室》、《释乐器》,则与《尔雅》相仿佛。《释形体》、《释恣容》、《释言语》、《释饮食》、《释书契》、《释曲艺》、《释疾病》、《释丧制》,则为《尔雅》所无。“所释名物典礼计一千五百二事,虽不完备,亦可略窥见当时名物典礼之大概矣”(胡朴安语)。《中国训诂学史》曰:“其内容之大体,已超轶《尔雅》之外,毕氏沅谓其书参校方俗,考核古今,晰名物之殊,辩典礼之异,洵为《尔雅》《说文》以后不可少之书。其辨晰名物典礼,时出于《尔雅》《说文》之外;即同一名物典礼,而称谓殊异者亦颇有之,盖因时代更易,称谓遂别;亦有称谓虽同,以声韵言语之流变,而说解遂别。至于每篇之内容,虽未能纤细具备,其书在《尔雅》、《小尔雅》后三百余年,在《说文解字》后略一百年,当时之名物典礼,颇有可以资参考者。”刘熙《释名序》曰:“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然)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释名》一书旨在探索语源,即采用以音求义方式推求语词音义的来源而阐明其命名之所以然之意。《释名》与《尔雅》、《说文》不同,几乎全用声训。清顾广圻《释名略例》析《释名》条例有二:曰本字、曰易字。清张金吾《言旧录》复增借字一例。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析为十八例。杨树达《释名新略例》析三类九例。齐佩瑢《训诂学概论》谓音训之例为三:同字为训、同音为训、音近为训。《释名》是一部有很高价值,产生广泛影响,同时又存在严重缺点的著作。《释名》训诂保留了古训古义,保存了大量语音材料,保存了不少汉代方言材料,这些内容是有很高学术价值的。《释名》往往任取一字之音以附会另一音近之称,对事物命名之意的解释“颇伤于穿凿”。刘氏受到谶纬之学等的影响,有些说解不仅毫无根据,而且宣扬了错误思想。《释名》一称《逸雅》。明郎奎金取是书与《尔雅》、《小尔雅》、《广雅》、《埤雅》合刻,名曰《五雅》。以其他四书皆有“雅”名,遂改题“逸雅”以从其类。《释名》有《汉魏丛书》本、《格致丛书》本、《古今逸史》本、《五雅》本、吴志忠刊本等。《四部丛刊》初编缩印江南图书馆藏明嘉靖翻宋刻本。诸本缺讹均甚。长洲吴氏所刻顾千里校本较善。

猜你喜欢

  • 丽则遗音

    四卷。元杨维桢(1296-1370)撰。维桢生平事迹见《东维子集》条。维桢《东维子集》不载其所作古赋,《铁罗古乐府》中古赋只有《土圭》、《莲花漏》、《记里古车》三作。此集为古赋专集。收赋三十二首,皆其

  • 海沂子

    五卷。明王文禄(详见《丘陵学山》条)撰。此书篇幅短小,约万余字。共分五卷,五篇,即卷一为真才篇,卷二为作圣篇,卷三为稽阐篇,卷四为仪曜篇,卷五为敦原篇,篇各为卷,谈古裁今,王文禄以“海沂子”自称,发表

  • 桐城县志

    二卷。明陈勉修,许浩等纂。陈勉,字希勉,浙江黄岩县人,由乡进士任广信顺天儒学司训,明弘治元年(1487)初迁桐城知县。许浩,浙江余姚人,明弘治初年任桐城教官。桐城旧志久阙,《大明一统志》虽载桐城之事,

  • 周易传义合订

    十二卷。清朱轼(1665-1736)撰。朱轼字若瞻,号可亭。江西高安人。康熙三十三年(1644)进士。官至大学士,谥号文端。此书因程颐《易传》、朱熹《易本义》互有异同,故互相参照编为一本,不再两说均可

  • 易小帖

    五卷。清毛奇龄说《易》之语,由其门人编次成书。毛奇龄所著的经解,只有《仲氏易》和《春秋传》两种是他亲自编写,其余均出自他的门人之手,因此其中加入了门人之语。此小帖共有143条,全讲《易》之杂说,与《仲

  • 笃志斋春秋解

    二卷。清张应誉(详见《笃志斋周易解》)撰。应誉究心于宋儒之学,于群经都有著述,尤深于《易》、《春秋》,撰有《笃志斋经解》五卷,《笃志斋春秋解》就是其中的一种。该书不释《春秋》全经,有所论说,就分别条录

  • 读易笔记

    二卷。清方宗诚撰。方宗诚字存之,桐城人。曾官枣强知县。治宋学,工古文辞,著有诸经笔记各若干卷。此书即其中一种。由于作者致力于理学研究,以程朱理论为依据,故在此书中纯以程颐《易传》及朱熹《周易本义》为宗

  • 叶赫那拉氏二日祭祀礼节

    清铭敦撰,铭敦,字稚荪,姓叶赫那拉氏,满洲正白旗人。是书记第一日祭为祭天,第二日祭为祭祖。共二段,每段之前,都有祭前戒备事宜、选择日期、执事人数、应用器具、厨役工资等。书后附有汉译清字祷告书一篇。其书

  • 名物类考

    四卷。明耿随朝(生卒年不详)撰。耿随朝号敬庵,滑县(今属河南省)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山西按察司副使。本书为解释名物之作。与《尔雅》相类。全书分十五门。而往往征引较乱,又不著出典,破坏了全书的体例

  • 读书论世

    十六卷,清吴肃公撰。吴肃公,字雨若,号晴严,一号街南,宣城(今安徽宣城县)人。工于史,著有《读书论世》一书。此书主要详论从三皇五帝远古时期到明代的历史,对其政事之得失,人物之臧否,学术流派等进行了精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