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长沙县志

长沙县志

①二十八卷,首一卷。清赵文在原本,陈光诏续修。陈光诏,蕲水人,曾任长沙县知县。长沙县为各县之首,其志乘创修于康熙七年(1668),为知县胡壮生修,长沙绅士江有溶纂。其书后散失。康熙二十四年(1685),知县朱前诒、教谕徐则论复修志乘。康熙四十二年(1。703),知县王克庄再修县志,典章文献,渐臻完美。乾隆十二年(1747),知县李大本又续修之。嘉庆十五年(1810)知县赵文在则再次续修。陈光诏任长沙县令后,因湘中绅士请大吏重修省志,遂再修县志。其成书时距前志修成仅逾七载。《长沙县志》嘉庆二十二年(1817)增刻本,共二十八卷首一卷。分为二十八门,依次为星野、沿革、疆域、山川、津梁、水利、公署、赋役、积贮、学校、典礼、秩祀、兵防、风土、职官、名宦、政绩、选举、人物、列女、耆寿、流寓、古迹、寺观、仙释、祥异、艺文、拾遗。此志于旧志之漏者补之,讹者正之,颠倒者次序之。如纶章奏议编入艺文,兵制属营建,褒封坊表属学校,冢墓属祀典之类,逐一改正。又如以轸宿、文庙、名山各图景为卷首,疆域、城池、万寿宫各图汇为卷二,似图自为图,志自为志,不相联属。且礼器乐器陈设舞俏诸大典,缺焉未载,非所以昭明备,以及首沿革而次星野,谓为有悖天先乎地之义,胥为纠正。持论正确,具有卓见。综观其全篇,体例精详,词旨渊雅,诚为湖南县志中斐然可观者。② 三十六卷,首一卷。清徐淦等修,张延珂等纂。徐淦,曾任长沙县令。张延珂,长沙绅士。《长沙县志》同治十年(1871)刻本,共三十六卷,首一卷。此志续修,其体例悉仍旧志,然增立二门:一为《忠义》,时湘军在战争中死亡者,不乏其人。湘绅奉命撰褒忠录,纪之曰《忠义》。另一门为《保息》,旧志以普济、育婴两堂及养济院附诸《赋役》之后,门类颇不相属,且近复添置同善等堂及接婴局等慈善之所,义举频兴,自应分类标目。此志本《周礼》以保息六安万民之意,将新旧各堂详纪曰《保息》。此二门之增,具有卓识,良为允当。其《星野门》删去繁复十余条,《沿革门》删洪荒断自唐虞始,《风土门》删去本草繁文之类,皆防冗,亦堪称精审。

猜你喜欢

  • 闺范

    一名《吕新吾先生闺范图说》,四卷。明吕坤(详见《四礼疑》条)撰。此书是吕坤为山西按察使时所作,共四卷。前一卷为嘉言,皆采六经及《女诫》、《女训》诸文为之训释。后三卷为善行,分女子、妇人、母道各一卷。先

  • 春秋左氏传注疏校勘记

    三十六卷。清阮元(1764-1849)撰。阮元字伯元,号芸台,清江苏仪征人。乾隆时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浙江、江西、河南巡抚,湖广、两广、云贵总督等职,道光时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平生提倡学术,治汉学,

  • 四书正误

    六卷。清颜元(1635-1704)撰。颜元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河北博野人。清思想家、教育家,著有《四存编》、《四书正误》、《习斋记余》等。颜元为学主实用,恶宋儒空谈心性,云朱熹注解经书之功,不敌

  • 释谷

    四卷。清刘宝楠撰。刘氏生平著述,见“论语正义”。是编专释谷名。宝楠认为程氏《九谷考》于麦豆麻考证甚详、余则颇多阙略失误,遂广引群书,旁推交通、对程氏之说加以辨证,如谓程氏以“穱麦”为“爵麦”、“穞豆”

  • 和平县志

    八卷。清曹鹏翊,徐廷芳修,朱超玖、徐润纂。曹鹏翊,河南巩县人,举人,乾隆十八年(1753)任知县。乾隆间,适逢奉修直省通志,檄行郡县,知县曹鹏翊开馆纂修,聘徐廷芳、朱超玖参纂,历数月告竣付梓,时乾隆二

  • 酒色财气

    四卷。作者不详。本传奇共二十七出,写龙图阁大学士包拯审理四件狱讼案件,平反冤狱之事。第一出至第八出为酒案,写临川人高阳在元宵节醉酒后到街头观灯,与富户雷士春发生冲突。雷士春之侄名应元,是道士,图其伯父

  • 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

    十二卷。乾隆四十一年(1776)奉敕撰。记载明末抗清殉节志士以及死于明末农民战争和明成祖朱棣篡位时殉难者之事迹。共分三类:凡生前事迹卓著,可传之后世,而又取义成仁者,各予以专谥,共33人;生前事迹平平

  • 熙朝雅颂集

    一百三十四卷。清铁保(1752-1824)等纂辑。铁保,字治亭,一字梅庵,先世姓觉罗氏,改栋鄂氏,满洲正黄旗人。乾隆进士,官至两江总督、吏部尚书。工书法。集满人诗文,编《白山诗介》。著有《惟清斋集》。

  • 王襄敏集

    二卷。《续集》一卷。明王越(1423-1498)撰。王越,字世昌,浚县(今河南浚县)人。生平详见《王太傅集》(辞目)。是集为王越曾孙王绍思所辑之本。第一卷为疏议,皆其处理边务及奏报捷音之文。第二卷为杂

  • 金漳兰谱

    三卷。宋赵时庚撰。赵时庚,宋王室宗室。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著有《金漳兰谱》。是书前有序言一篇,叙述其父解印归里,筑屋植竹栽种兰花,自己爱兰几乎成癖,积三十多年的种植经验,在朋友的启发下写成此书。卷上,